导读: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越来越重要,命运的齿轮总是会颠倒起伏,今天为大家推荐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大全通用10篇,来供大家参考,文章大概有1500字-2000字符左右,有的可能是3000字。标题和参考文献都有,大家可以观摩。以便方便自己怎么写好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第1篇
题目: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探讨如何深化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全球化新形势。本文首先界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其核心特征,随后剖析了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讨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现状评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区战略如何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具体路径与策略,旨在促进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增强全球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全球经济治理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竞争愈发激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不仅影响国内发展,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意在探讨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开放现状,并提出具体的策略建议,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
2.1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一体化过程,表现为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生产全球化和技术信息全球共享等特点。
2.2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全球贸易的增长、跨国公司的扩张、国际金融市场的整合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建立等方面。
第三章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历史与现状
3.1 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历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限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3.2 当前对外开放政策的效果与挑战
当前,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外资企业竞争加剧等挑战。
第四章 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策略与路径
4.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部署
中国应继续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多边机构和双边协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联系。
4.2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
第五章 深化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与实施
5.1 优化外贸结构与提升外贸质量
中国需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扩大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业的进口,提升外贸整体质量和效益。
5.2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和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可以有效转移国内优势产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本研究详细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现状与趋势,并提出了深化对外开放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6.2 对未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应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部分具体内容在此省略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第2篇
题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吸引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发紧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十个方面取得了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21世纪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大国责任,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交流也不断的深入。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挑战,给高职院校思政课带来的挑战也尤为明显。随着西方思潮的不断涌现,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均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今天我们通过此文,浅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吸引力,从而让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时代走向,做合格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高职院校思政课;吸引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的多元意识形态对思政课的影响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注入了活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上的多元意识形态开始输入国内,现在我国居民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年纪越来越小,接触多元意识形态的年纪也越来越小。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他们的思想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鉴别能力又不够强,容易无选择性的全盘、盲目接受互联网上的信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必须帮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诸多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对思政课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会对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会让某些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奢靡之风当做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会有相互攀比、爱慕虚荣、金钱至上、重金钱而不注重道德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的现象。而这些内容亟待高职院校教育去对大学生进行修正,而在诸多的教育、教学课程当中,思政课的教育尤为重要。
(三)西方文化冲击对思政课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间的文化产品不断流通。西方国家向我国输入的电影、书籍、游戏、动漫、节日、品牌等文化产品也不断的影响着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活中会接触这些产品,会将对这些产品的推崇当做追求时尚,会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追求西方思潮、西方产品、西方节日,同时弱化了对本国思想、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责任感的认同。将文化自信加入当代思政课、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均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吸引力的途经研究
(一)培根铸魂,讲好信仰,注重案例教学的时效性
思政课是高等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课程。面对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在思政课课堂上培根铸魂、讲好信仰,让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思政课教师在每一节课前要提前准备充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讲好每一堂思政课,尤其要多进行与时俱进的案例教学,比如加入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典型案例、2021年奥运健儿拼搏奋斗的青年案例等,这些案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有感触才会有更多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思考、研究中有所收获,这样的思政课才会更受欢迎。
(二)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并重,增强授课方式的灵活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除传统教学外,我们可以增加实地教学、外出参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2021年,我院思政课在进行建党百年党史学习部分采用师生拍摄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以“百年辉煌路、奋斗正当时”为主线,以“中国梦.青春梦.藏蓝梦”为主题拍摄了“新思想,我来说”大学生说思政课的微视频展示,师生参与其中,既学习了百年辉煌的党史,又让学生们展现了突出我院特色的藏蓝色警服下的青春力量,作品全院播放,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复杂形势,思政课更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让学生从心底里热爱思政课,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思政课。
(三)以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让学生对思政课充满热爱,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学生的楷模、始终传递正能量,才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只有让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人讲理论,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思政课教师在不断的拓展知识领域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在授课风格、授课语言、授课形式上大胆探索创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思政课教师的授课除了以理论教导学生外,更要以情动人,和学生形成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才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继续思考的兴趣,打开创造性思维的大门,不断提高对思政课的热爱度、信任度、忠诚度。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的趣味性、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课程的亲和力。要让学生在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自觉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终身。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机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并且为我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机遇,当然有机遇,便不可避免地带来挑战。而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机遇和挑战,从而做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机遇以及所伴随的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机遇;挑战
自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积极涌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局面,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然而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本文先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特征,其后主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它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资本流动、对外贸易、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它提高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强化了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使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并且对整个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1)贸易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打破了贸易仅在一国或者周边几个国的局限,而是发生在全球范围。经过不懈努力,世界经济贸易主要呈增长状态,尤其是体现在全球贸易的进出口额上。1950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10亿美元,1970﹣1990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从3120亿美元增加到31870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向型经济的阵容愈加强大,世界贸易有增无减。贸易往来的增加把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起来。
(2)生产分工合作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几乎都由各国分工,共同完成,这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非常迎合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也离不开生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发展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它们不断地开拓、加进世界市场,促使经济全球化。
(3)市场国际化。当今世界已经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市场,而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在运作。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不仅是要把我国内市场,还要把握国际市场,要两手抓,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且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要有一个广阔长远的视野,即全球视野,将企业的生产经营延展至全球范围。企业如此 国家亦如此。全球市场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市场的国际化也进一步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4)金融国际化。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一国金融市场越来越与世界融合在一起,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金融日趋一体化、国际化、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了这些特征,而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实质及影响,有助于我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机遇
(1)国际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为我们国家进入国际竞争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犯闭关锁国的错误,必须灵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济全球化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且在世界市场中留下了不菲的战绩。这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利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些都证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具有较大的开拓潜力,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金融的国际化为我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资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涌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加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积极参与与世界金融市场的合作。我国积极把握国际产业转移这个机遇,发展壮大自己,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提供了一个坚强的后盾。并且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开放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不仅为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竞争力,还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 从而实现创新,极大程度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生产的分工合作化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通过发挥本国比较优势,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经济全球化促使科技全球化,反映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实力相对薄弱,为改善这一状况,需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化中,学习利用国际先进科技和经验,积极与世界交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科技全球化不但促进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而且更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科技发展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我国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
(5)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纳入到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可以利用劳动力这个优势,适当将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转移,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当然,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和超越,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出口竞争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
有机遇,相应也会有挑战。当我们能够真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则能真正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我们需要清楚认识其背后的挑战。
(1)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深受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压制。2002年我国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然而市场经济地位却一直得不到各成员国的广泛承认。因而我国在贸易谈判中,总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对我国的企业也是一种打击,对我国的市场地位是一种危机。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世界经济的波动也会很容易引起本国经济的波动,因而经济安全易受到威胁。而且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进入世界市场进程的加快,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威胁和挑战。加深了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造成本国企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3)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技术薄弱日益突显。自身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和他国技术的封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挑战,这就需要我国加强自主研发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和意识,增强竞争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它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作为发展中国家就要认清形势,顺应形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第4篇
题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土规划编制模式研究分析
摘要: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协同是合理优化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促进经济内循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现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各级地方以行政区划为辖域“独立编制”,易诱发行政单元间的地方保护主义、割裂区域经济联系、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非一体化”问题,其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的“共同编制”如何协调,亟需寻求制度化支撑。在现有规划法律框架内,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协同机制可成为破局路径。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协同的运行程序设计,宜以省际协同为主导,以上下层级传导为重要补充;在区域协同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方面,可从确立区域法律主体地位、赋予区域主体平等的区域发展权、区域间非平权型的权利义务安排等维度实现。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再随着扩展,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利用率也就随着升高,但是现如今耕地面积少,导致了城市与土地之间存在和很大的矛盾,城市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只有将两者协调统一才能够有效地降低两者间的矛盾,需要去有效地加强两者的管理以及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保护好我国的土地资源。
1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协同的现实需求
国土空间规划面向有机统一、连续整合的全要素国土空间系统,各类要素如水域、海洋、土地等是在空间上呈连续状态的有机整体,而非孤立存在或人为割裂的。国土空间规划对区域空间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具有预期性、整体性、长期性,局限于某一行政区划内条块分割式的国土空间治理并不能满足国土空间合理利用的整体需要。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消除区域内地方政府塑造的制度性壁垒,达至要素自由流通与充分竞争的最优经济结构的过程或状态。国土空间规划如何摆脱行政区划的桎梏,为区域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保障,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协同的重要命题。
2措施分析
2.1建设适应新发展理念的新型基础设施基
础设施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重要支撑体系,也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在补齐交通、水利、卫生等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的新需求,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以及资源利用和运行的效率。一是,建设面向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顺应生产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趋势,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无缝衔接的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实现不同时空尺度的高精度数字化和可视化,实现传统行业到数字经济的升级。二是,推进基础设施的绿色化低碳化。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管道运输基础设施等是基于碳基的基础设施。为此,一方面,需要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需要建设低碳化的基础设施。例如,规划建设适宜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的绿色出行系统,建设布局充电桩,建设适用于氢能等绿色能源的运输储存基础设施等。三是,建设韧性基础设施和智慧基础设施。在刚性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各地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根据区域差异性,建设更加多样性、灵活化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设施,注重提高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等。
2.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国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二者之间的更好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关于编制期限的问题,需要针对城市规划和国土规划工作进行法制管理,联系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针对用地指标进行控制之前,需要检查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如果出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要重新对相关法律内容进行调整,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城市规划和国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除此之外,要有针对性地去让规划的期限和土地分类等保持一致性,以此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在相关城市规划和国土规划法律法规上要根据城市的发展和需求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让城市规划和国土规划编制的内容和目的的实用性达到最大化的同时还能够保持一定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在针对一些特殊用地上可以进行充分的分析后单独进行管理规划。
2.3发挥专项规划的专业性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有助于推动“多规融合”,形成空间治理合力。但也带来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内容较多、所需专业知识较庞杂等现实情况。实际上,国土空间规划涉及到人口与产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城乡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及农林牧渔、文化旅游、水利交通等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单凭一个部门或者一个规划编制团队难以胜任所有任务。例如,为适应“数字经济”和低碳社会而开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需的专业知识,已经远超传统自然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从业者的知识范畴。实际上,推进“多规融合”不是追求形式上的一本规划,而是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科学统筹和合理引导各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为此,一方面,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形成工作合力,绘制统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蓝图,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需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优势,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好各类专项规划,并做好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落实,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如,需要联合工信、交通等部门共同编制好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型基础设施规划。
2.4布局优化,统筹协调三生空间有序发展
村庄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统筹优化空间布局,协调建设空间与保护空间,引导建设用地集约发展。一是锁定用地总量,底线优先控制。锁定建设用地总量不变;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强化各类保护红线控制;合理确定村庄居民点建设用地。二是规划引导发展,落实村民意愿。统筹协调村企发展意向、村民意愿,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三是优化空间布局,划定规划蓝图。以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用途管制分区为基础,统筹村庄的空间总体布局。
结语
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影响,不再是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对多”的非线性联系,需要认真研究分析这些新变化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影响,调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保障。同时,还需要研判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以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对国土空间治理模式的影响,特别是要考虑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双重意义大国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模式和国土空间治理模式。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理念、实施方式、规划运行机制等,全面提升我国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第5篇
题目:经济全球化下海关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当今世界,政治上多极化,经济上全球化,文化上多元化,这其中尤以经济上全球化对各国海关影响最大,进而对海关手续和法律的简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海关法挑战;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特点
经济全球化特有以下三点:一是经济的深一体化。表现为20世纪以来,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市场导向的经济变革。与此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越来越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济一体化在某一地区中(如欧盟)的实现。二是经济的非国家化。所谓的“非国家化”主要指减少国家在国际资本、服务、商品、产业流动中的干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废除一切对外国资本的歧视措施,降低以至于取消关税。经济的“非国家化”表现为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国际资本、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加快;经济全球化、非国家化以跨国资本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三是经济一体化的政策法律保障。经济一体化和非国家化不单纯是经济的,它必然以国家的政策与法律的变革为先导,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国家政策与法律的变革。各专项附约基本上是由美国和欧洲国家所起草的,其中一些基本海关法律制度,如海关担保、海关行政裁定、风险管理等,反映的也基本是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做法。而且,在公约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美国的立场至关重要。倘若没有美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该公约的制定和修改就可能流产。除《京都公约》外,目前世界海关组织正在制定的《海关行政互助公约》(将取代《内罗毕公约》)也是如此。
经济全球化下海关法面临的挑战
1.低位阶法律规范逾越高位阶法律规范所设定的权限从而产生冲突。从立法原理的角度来说,海关立法应当坚持法制统一原则,保持海关法律体系内部的和谐一致,不同层级的海关法律规范之间应当保持在遵循宪法原则和精神前提下的和谐一致,低位阶法律规范不得与高位阶法律规范不一致。但在立法实务中,由于立法程序尚有待科学、立法民主仍不够充分等因素,有关立法起草主体在具体立法活动过程中的利益考量有悖立法原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上主体通常不是基于立法应有的理论及技术来进行具体的起草工作,而是着眼于维护和扩大本部门利益的角度,这种考量往往容易导致许多低位阶法律规范逾越高位阶法律规范此前设定的权限。
2.实际上海关法立法体例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任何一国海关法都包括关税和海关通关制度的基本内容,只是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偏重关税的体例受传统的海关观念影响较深,认为海关基本职能是征税,其余的职能是它的延伸。而偏重通关制度的体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海关的主要职能已不是征收关税,而是促进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海关通关制度的简化和协调上。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海关的职能可以放弃征税而只是通关管理,也没有一个国家海关只是征税而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因此,海关法的立法体例只是对海关经济职能不同认识的体现而已。随着各国普遍面临如何处理便利贸易和严密监管之间的矛盾问题,以及关税职能从征税向减免税和保税转变,以通关制度为核心的立法体例逐步凸现出来。
三、经济全球化下海关法面临挑战的对策
1.以“平衡论”作为海关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平衡论是我国行政法学研究者提出的有关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其最基本的理论主张是:行政机关和相对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应保持平衡。行政法的本质在于平衡行政机关和相对方权利义务关系,平衡是行政法的最优化状态和价值导向。平衡论是针对“管理论”和“控权论”而提出的。管理论以权力为本位,主张行政法应是政府管理公民的法,它重国家利益,轻个体利益,强调行政效率,保障行政主体实施有效管理,忽略相对方权利,片面要求相对方义务,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一国的政权和经济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受管理论思想的影响。控权论源于英美国家传统的法制理论,主张行政法应以权利为本位,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它强调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保障相对方的权利,但不重视行政效力,忽视了现代国家中积极行政对行政法的现实要求,脱离了社会实践。而平衡论反映了现代法制和现代行政法的趋势,实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兼顾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民主与利率兼顾,既保障又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既制约公民的违法行为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全面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行政法基础理论。平衡论对海关法的指导意义在于:在解决海关有效监管和日益增长的贸易之间、海关有限资源和“无限”贸易增长量之间的矛盾时,不能片面强调海关监管,而忽视贸易界要求提高通关速度、降低贸易成本的需要,同时也不能片面追求通关速度,而放弃海关监管,必须在二者之间选择最佳的平衡点。
2围绕现代海关制度的建设,完善海关法律制度。为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海关在1998年制定了《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采用分两步走的战略,计划先用5年时间,以通过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初步建立现代海关制度。再用5到7年的时间,全面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目前,中国海关已启动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第二步战略。现代海关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现代海关法制体系,实现海关管理法制化。包括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海关现代化建设相配套,与国际海关通行规则相衔接,法律完备、执法规范、监督有效的海关法制体系;建立以《海关法》为主体,海关行政法规、海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海关法律体系;规范行政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增强海关法规和执法的透明度等。
3积极加入海关国际公约,履行国际义务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并履行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在海关法律方面,主要有《海关估价协议》、《知识产权协定》中有关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和《原产地规则协议》等。我国海关法在修改过程中已吸收了有关协议的内容,如将《海关估价协议》中关于海关估价以“成交价格”为基础的规定替代了原来海关法中“正常到岸价格”的规定;此外,在单行的条例规定中体现了《知识产权协定》和《原产地规则协议》的精神。而在世界海关组织制定的公约中,我国全面加入的还不多。如《京都公约》共计10个附约,我国只加入了其中的2个附约。此外,《内罗毕公约》已由《海关行政互助公约》所替代。我国应研究全面加入这些公约的可行性。海关法典编纂,使海关法律统一化和系统化由于海关法律是由海关法律、海关行政法规、海关行政规章和海关规范性文件组成的庞大法律体系,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动性十分强,造成海关法律内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不够,实践中经常出现法律规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另一方面,和《海关法》相配套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合并后,应尽快对原来两个机关所属规章、规范文件进行全面梳理,该废止废止,因此,应尽快着手海关法典的编纂工作,使海关法律逐步统一化和系统化。
结束语:改革海关组织和通关程序,实现快捷通关、促进贸易发展;合理分配权利和义务,满足通关效率的需要;海关法的立法体例凸现通关制度的模式等。海关法的渊源则表现为国内海关法的国际化、国际海关法的国内化、区域海关法的兴起等特点。中国海关法应进一步完善海关法律体系,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第6篇
题目:浅谈虚拟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
摘要:在当前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虚拟经济全球化不仅是挑战也是机会。我国应深刻认识到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的问题,并利用科学解决手段提高经济综合水平,突破跨越式发展瓶颈,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关键词:虚拟经济;全球化;国家经济安全
引言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发展社会共享经济更加丰富。主要是由于目前物资不发达的基础上,人们不能更好的與他人共享剩余物资,随着物资的持续发展,人们更加喜欢分享。现实世界中拥有的物资非常有限,但虚拟世界却可以无限创造物资,也就是物资在虚拟世界中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每个人在虚拟世界中都可以拥有丰富的资源,进一步产生发达的共享经济。
一、虚拟经济全球化体现
第一,金融全球化。具体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等。这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虚拟资产。基于金融全球化的实际表现与全新发展分析,实际上逐步类似的全球经济运行方式。加之全球化造成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发生了趋同的资本收益,各国也相应统一了运作经济模式,对应的经济政策与监管机制表现出统一目标。
第二,房地产虚拟资产全球化。当前正在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来源于房地产领域产生的次贷危机,之后演变为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拓展为全球特点的经济危机。事实上,相较于金融资产,在经济下行阶段房地产带来的危害更大。房地产虚拟资产全球化主要是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房地产投资和全球化的房地产联动发展趋向。长时间以来,国内经济较大程度影响房地产经济,其不会受到国际资本和跨国投资的干扰,但这一看法出现了变化。随着不断放宽的资本市场管制以及大规模运用的通信技术,国家资本更为迅速流动,相应强化了联动性[1]。
二、虚拟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部分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虚拟经济自身载体是金融,金融安全与虚拟经济安全类似,通过分析构成虚拟经济结构可知,增加监管强度是确保金融安全的主要方法,例如商业银行,增加政府干预银行金融活动的程度,最大程度降低银行承受的金融风险,通过相关机制降低金融危机影响经济的程度。此外,在迅速发展房地产事业的过程中,在行业内部初步形成一定的经济地位,房地产行业对虚拟经济安全造成的影响不能轻视,结合市场发展特点,要想全面彰显房地产市场作用需要对其泡沫积极调整,政府要想稳定推进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应有效干预市场,同时紧密联系了实体和虚拟经济,分担虚拟经济带来的风险。
(二)整体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影响经济安全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虚拟经济是主要组成内容,凭借本身特点可以有效弥补与调整经济系统,提高系统的灵活水平,但是由于虚拟经济稳定性严重不足,一定程度冲击了经济系统;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能够有效吸收隐藏在市场中的风险,当发生金融危机时,虚拟经济能够最大程度减轻金融危机威胁国民经济的力度,并借助货币政策实施合理化调节,将国民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在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形成较大的覆盖范围。因此,虚拟经济凭借自身较强的灵敏度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状况,结合虚拟经济的精确预测特点,通过有关预防手段提升经济安全水平[2]。
三、降低影响的措施
(一)推动人民币国家化进程
伴随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步表现出金融市场造成的缺陷,作为全球化体系的重要成员,本国发展经济与安全稳定的影响不再仅来自于自身因素,其他国家也会影响本国经济情况,关键问题便是全球性的虚拟经济危机。目前阶段,以美元为主导的金融市场正在接受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稳定性严重不足,同时国际各国纷纷对国际货币安全性提出质疑,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最佳机会。通过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可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并逐步体现出外向型发展趋向,境内外市场获得持续拓展,随着持续升级的产业发展结构,相应提高了发展水平,这也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前提。基于制度保障分析,我国紧密围绕保护产权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机制,政府迅速转换自身职能,促进了跨境贸易结算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通过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科学构建了稳定的交际环境。目前只有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措施才能战胜虚拟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威胁[3]。
(二)改善对外贸易结构
世界在虚拟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呈现出异常激烈的竞争,我国由于产业结构带来的约束,对外贸易竞争力严重不足。因此,我国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经济通过十三五以后,初步展现出全新状态,传统低端产业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经济发展必将出现全新拐点,核心是调整与提高产业结构,基于生产端,紧密联系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主导产业不断革新。及时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优化重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发展更合理,分工更明确。第一,把握能源革命创造发展空间,促进制造业升级转换;第二,把握消费革命发展机会,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三)强化风险意识
要想在虚拟经济全球化中保护国家经济安全,要求有关企业和金融行业认真开展内控风险管理。其中内部管理主要是帮助企业降低经营中形成的风险,提升企业安全发展水平。风险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中必然存在,却并不代表我国难以突破跨过经济交易行业发展困境,企业凭借强化风险意识,对风险控制制度有效改进,科学评价隐藏风险,联系企业抗风险水平设计对应方案[4]。
四、结语
综合分析,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经济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各个国家要想可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必须高度重视虚拟系统的可靠性,这也逐步成为国家经济竞争的关键点。虚拟经济影响经济系统的程度较大,在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创新虚拟经济。只有保证安全稳定运行虚拟经济,才可以避免风险,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第7篇
题目: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就业环境的影响及优化建议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之间迅速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这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受全球化影响巨大,而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就业问题成为当下极具争议性的问题。全球化对我国的就业结构、就业总量、就业素质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的就业环境。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就业环境的正面影响及负面影响展开分析,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就业环境;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经济整体。世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各个国家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促使各国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从国家层面来讲,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将国家推向世界市场,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间自由流动,各个国家的自身优势得以在国际市场中充分发挥,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个人层面来讲,经济全球化对本国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各方面均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就业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由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就业在各个方面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就业环境的变化尤为突出。就业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有关于社会稳定甚至关乎国家安全,因此值得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就业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增加了我国的就业总量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在要素流动极为迅速、便捷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过去身份、户籍、城乡等限制被打破,劳动力市场从过去封闭的国内市场向开放的国际市场转变。首先,我国存在大量的劳动力人口且价格低廉,这成为吸引众多发达国家在我国投资建厂、雇佣劳工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外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纷纷选择在中国投资办厂,短期内解决了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的就业问题。其次,我国在产品加工方面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中国制造”的身影已经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各类高端配件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流入我国,再由我国加工后销往国外,这一环节中产生的就业岗位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此外,出口额配置的放宽和取消,使得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无疑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机会。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我国在建国以后以至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依然占全国总人口很大的比例。而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应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应不断增加,而劳动力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变化应与此趋同。经济全球化所衍生的各个行业,使得第三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在短时间内迅速超越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的占比重,使我国实现更加合理的“三二一”产业结构,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劳动力人口迅速从第一产业流入第三产业,促进了我国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三)经济全球化提高了我国的就业人口素质
一方面,在过去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国内的大部分企业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济效益极为低下,人才在企业中未能发挥其才能,而由于企业经营绩效不佳,对人才没有与之能力相匹配的激励,薪资过低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各个企业之间存在各种难以消除的壁垒,使得人才无法在市场中自由流动,而生产率低下是大部分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人才无法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企业,从而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而经济全球化使国内迅速引进大批外资企业,各种行业以及各个生产环节需要大批与之需求相匹配的人才,使得高素质人才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市场中得到了合理有效配置,提升了国内就业人口的整体素质。
(四)经济全球化改善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劳资关系
过去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大体上是一个卖方市场,劳动力长期处于从属关系,劳动者想要维护自身的基本权益十分困难,雇佣单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劳动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企业、工作的地区甚至国家,雇佣方无法通过对就业岗位的垄断单方面、强制性的制约劳动者,迫使雇佣单位根据劳动者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维护其权益,从而使劳动者拥有更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各种合同的签订也是维持劳资双方关系的保障。劳动人口的数量不再受雇佣方支配,而是随着市场的供求状况上下波动,符合价值规律,而更高的激励也促使低素质人才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及素质培养,不断向朝着高素质人才的方向迈进,劳动力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市场效率也随之提升。
(五)经济全球化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流动极为便利,某些发达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严重及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落后国家及地区缺乏具有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人才,需要大量的劳务输入。我国的人口接近世界的四分之一,并且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从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满足各国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这也将扩大我国劳动人才和剩余劳动力向其他国家的输出,使得我国部分剩余劳动人口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进而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即使由于经济、政治、宗教等原因,普通劳动力在各个国家间的自由流动依然存在很多困难,但全球化的深入及各个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会加速劳动力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就业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使一二产业的就业压力增大
一方面,虽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由于全球化的深入有所增加,但我国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由于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配额增加,进口农产品关税降低,出口的部分农产品取消优惠补贴,这必然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急剧下降,出口农产品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下降,迫使很多农村人口被迫从事非农生产,增加了我国农村的剩余人口。另一方面,某些工业部门,如汽车工业、机械制造等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就不足,再加上进口关税的降低,使得本国企业的市场压力巨大,甚至被兼并或倒闭,从而减少就业岗位,增加失业人口。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劳动力市场趋向于合理化,但从产业内部来看,失业问题依然严重。
(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绝大多数的新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教育事业相较于市场经济而言起步较晚,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的问题没有办法迅速解决,大量低素质从业者无法适应新行业的要求,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这种现象会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大量外资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如大部分外资企业除了需要员工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外,还要求其具备运营与管理能力,就业门槛较高,许多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使得高端人才市场供不应求,但低素质的劳动者却无法满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大量低素质劳动者被迫失业。这就会导致高技术、高知识行业人才短缺,而简单体力劳动行业的大量从业者面临失业,再就业十分困难,低素质劳动者边缘化现象严重。这种两极分化的劳动力市场,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甚至会滋生社会问题,大量失业人口是威胁社会安定的极大不稳定因素。
(三)经济全球化滋生就业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
首先,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必然与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但根据以往的理论研究来看,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当世界经济发展走势向好时,国内经济一定会受其积极影响,劳动力市场繁荣,增加就业;但当国际经济萧条时,国内经济必然受其消极影响,尤其是与国际市场联系极为紧密的外贸部门,必然受国际市场影响导致出口减少,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此外,全球化背景下的就业形式也会呈现多元化,如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等,这些灵活化、开放化的就业方式,虽然能使社会增加一部分就业岗位,但同样也会减少长期稳定的就业人口,大量劳动者从事于各种临时性的岗位,正规、长期的就业岗位减少,无形中增加了我国就业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
(四)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我国的人口和劳动力价格,对发达国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我国投资办厂短期内虽然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但长期来讲,必然会对我国国内的就业环境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首先,国外投资建厂会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很多地区聚集,严重限制高新产业的发展,这种暂时性就业岗位的增加,长期内会被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抵消,国际综合竞争力不断下降,不仅会降低我国的整体就业素质,甚至会在未来会使得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其次,劳动力的低价格并不是一个竞争优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而是我国的竞争劣势,发达国家的高工资会被高生产率所抵消,而我国的低工资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生产率低下,而接受国际分工会将生产率的差距继续拉大,在未来很难弥补长期发展中所产生的差距,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为不利,并且严重影响我国未来的就业质量。
(五)经济全球化导致我国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之间劳动力人口的流动更加迅速,虽然减轻了国内的就业压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发达国家依靠高薪及优越的福利条件,一直处于吸引人才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囿于自身条件难以留住这些专业人才,大量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型人才流向国外,国家花费精力与资金培养的部分人才,很多还未在国内创造价值便流向发达国家,在短期内这种人才的不合理流动还会持续进行下去,愈演愈烈。这种失衡的人才外流现象对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就业环境的优化建议
(一)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增长目标“以就业为中心”
经济全球化主要造成了某些生产部门失业率增加、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严重以及农村剩余人口增加等问题,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增加很多新的岗位,同时降低失业率,由于失业主要存在于低素质劳动者群体中,政府需制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如加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落后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措施,吸纳更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劳动者,但也要在适当的城市及地区,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短期内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注意就业质量的提升。就业是效率与公平的结合点,而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极为重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要对失业率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给予更高的重视,制定相关措施以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公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率。
(二)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首先,就业结构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要推进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就要制定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政策,针对剩余人口问题,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如零售业、餐饮业等,可以有效的吸收剩余劳动力,解决农业以及某些工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其次,加快转变就业方式,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要打破追求“铁饭碗”的观念,正确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市场中最具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它们为社会提供了相当多的就业岗位,针对中小型企业,政府应制定优惠补贴政策对其加以扶持,并积极引导劳动力流向中小型企业,打破传统观念,避免因“不愿就业”而产生的失业问题。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开发人力资本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在人才方面表现出竞争力不足、整体素质较低的劣势,提高人才质量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政府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强国内先进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先从义务教育抓起,加快各地区的教育普及,解决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并鼓励发展职业培训及职业教育,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实现终身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索精神,结合市场情况,向社会输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针对某些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体制改革并引导民间资本向教育行业流动,推进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逐渐形成全民办学的局面。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及保障制度,维护就业公平
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以保障对就业困难群体及失业群体的援助及社会化管理,对劳动者提供相关的公益性服务,进而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应加大与失业人口社会保障相关的财政支出,利用改变税收渠道及进行适当转移支付等方式,保障失业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免费的就业指导、信息咨询、信息搜集等方面的服务,推行免费的就业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使失业者能在最短时间内重新就业。通过制定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人才市场上的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等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进行规制,对就业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维护就业公平。
四、结语
我国的就业环境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不仅为我国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同时也滋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与矛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当下,正确分析全球化为我国就业环境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权衡利弊,分清主次,制定合理的优化措施。政府和个人层面都要高度重视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从宏观政策的调控到个人素质的培养,自上而下做出及时的反应,以适应更加灵活的市场变化,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第8篇
题目: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新时期现阶段国际合作的逐渐增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各位在国际上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合作也成为其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日益提高也促进了全球经济与政治的稳步发展,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快速发展下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以及新形势下国际经济贸易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阐述我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下的应对对策。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贸易水平和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且频繁,这也促使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进而逐渐改变了国际的贸易环境及格局,使其越来越趋于良性发展。对于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来说,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但长远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为此,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要抓住机遇,积极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更好的适应当下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
1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发展经济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新形势下,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国原来依靠单一的体制发展经济,而目前再孤军奋战已经无法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国家必须对外开往与其他国家实现经济贸易合作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贸易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密切贸易联系,所以经济与贸易需要并肩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为实现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提高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
1.2科技发展的必然
传统的经济和贸易多是发生在国内的,是小范围的经营模式,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过剩的情况日益突出,为了让产品在更大的范围内销售,就需要不断进行市场开拓,这也是以往殖民者不断开发新大陆的根本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通信、交通、物资往来等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借助有效的技术应用,能够将产品和服务送往世界各地,这样就能够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有效推广应用。所以说,当前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得益于科技发展成果,科技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1.3刺激各国的经济竞争,优化国际发展环境
新时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各国企业纷纷拓展海外市场,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有利的市场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刺激了各国企业的相互竞争,不仅大大激发了各位在经济和人才培养上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当前的国际发展环境,形成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新局面,促进全球经济的整体提高。
2新形势下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对策
2.1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一是要给予高新技术产业更大的支持帮扶力度,确保其尽快完成优化升级的目标,实现由以往的粗放化经营发展模式向集约化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因此,我国的政府和企业必须要切实把握经济全球化存在的良好机遇,以技术创新为有力抓手,研发出更多的具备世界一流科技水平的产品,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的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世界科技水平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而言也是值得肯定的。
2.2培养优质经贸人才,促进整体竞争力提升
新时期,国际之间的贸易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掌握优质的人才是获胜的必要法宝。对此,要想促进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注重培养更多的优质经贸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对此,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体现应用型办学定位,把学生毕业要求和当地产业集群相结合,把专业设置和产业链相结合,把课程和岗位能力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专业及课程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案例式、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教学。还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试点学院,以此为契机,瞄准“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引导,紧密结合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出击,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多渠道联系对口企业,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专业实习、实训课程扎实开展奠定基础,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2.3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为了加强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我国必须要重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国家既定“走出去”的企业发展规划,各单位的领导阶层与工作人员都应该切实考虑实际情况,结合大局,对企业如何“走出去”进行积极地探索。比如说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当地的工商联可以有效发挥其具有的优势,贯彻“走出去”的战略,同时还可以加快引进先进人才、技术的脚步,增强创新能力。
2.4提升企业文化,增强软实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纷纷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在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时还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培育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增强企业的软实力,还有利于在发展经济贸易的同时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增强世界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2.5打造中国品牌
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开展的市场营销活动,必须要紧紧围绕着品牌化战略为核心目标来加快企业的发展,从而为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打下良好基础。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和企业必须要注重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品牌的国际市场价值来有效地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另外,参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各个企业应当加强对个性化品牌的重视,以此来确保企业创造良好的实效,为企业是长远稳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6实施多边合作的外交政策,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在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发展进程中,各国的贸易纷争越老越多,我国为了建立稳定友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我国倡导多边合作的外交政策,促进多边国家的友好经济往来,在争夺国家市场的同时,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贸易壁垒来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对此,我国坚决抵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积极参与建立公平、友好以及互惠的经济发展环境。
结语
综上,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下,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需要应对更多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经济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及新要求,我国政府应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促使我国和其他国家实现更深层次的经济交流及贸易往来。而国内的各个企业必须要积极引进或创新自身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并积极培养符合自身特点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各种风险及挑战,最终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稳健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推力。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第9篇
题目: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国家都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生产、销售方式产生巨大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有新的发展机遇。而要在新形势下引领全球化进程,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究竟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全球性 马克思主义 挑战 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就是以科技革命为主要动力,以市场经济为前提条件,以跨国公司为基本载体,以国际经济组织为重要保障的一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使世界各国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中实现全球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开放、自由、竞争的世界性市场,进而实现资源在全球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的过程。
1.经济全球化的主观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那他们必然会把自己的主观想法融入进去,他们依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谋求利益最大化。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基础、信息资源和科技优势,以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制定者、秩序维护者和实践推动者的身份,对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及生活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以推广它所主张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建立为资本主义服务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机构,掌控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经济网络。
2.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
随着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势必会呈现全球化发展的态势。马克思从“世界历史”角度,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他认为,世界市场的本性与资本的本性是相一致的,资本的本性就是不停地、最大程度地攫取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取得必须以克服市场的时空限制为基本手段,也就是要不断扩大市场。资产阶级世界性市场的开拓,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的日趋扩大,消灭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相互孤立的状态,谁也不能置身世外,使他们连为一体、相互依存,这样就形成了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抗拒或违背经济全球化潮流,必须积极参与和融入其中。
3.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主观目的上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利于资本主义扩张;另一方面,从经济全球化的实际作用来看,其对落后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也不可能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平等的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工业发展等优势,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世界市场为舞台,以世界交往为手段,将那些自然资源富饶、地理位置重要的国家或地区纳入其扩张范围,始终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并掌握主动权。
二、经济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带来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共产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共产主义事业取得胜利提供了物质条件。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资本、管理日益社会化,促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合理流动,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这都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因为只有当生产力普遍发展,而且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变得日益频繁,共产主义思想才能与其他广大民族相结合;否则,共产主义只能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现象,这样的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矛盾的加深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日益紧密,但同时经济风险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也随着全球化进程传向世界,由其自身矛盾造成的社会两极分化、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和种族矛盾等固有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仅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即使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矛盾和冲突都日趋激烈化。在这种情况下,落后国家必然对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规则、进而对整个资本主义产生抵触情绪,转而向社会主义阵营寻求帮助,这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是社会主义阵营从西方资本主义垄断控制中争取成员的最佳机会。
3.经济全球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虽然各种新思想新主义不断挑战马克思主义,但这些挑战最终不但没有打倒马克思主义,其思想反而被马克思主义兼收并蓄,吸收其合理的部分,抛弃其错误的、与时代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部分,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进一步加深。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论》在欧美地区销售火爆,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寻求答案。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马克思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的思想和理论的认同。
四、经济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带来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成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输出载体,给马克思主义及其价值观带来威胁
在整个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实力雄厚。而随着经济的强大,这些国家必然要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发展中国家经济较为落后又急于发展,就可能会出现“饥不择食”的情况,即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接纳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以在当下各种全球化多管齐下的严峻形势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各种挑战: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有反马克思主义的等等各种思想。在将来愈加汹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社会主义阵营如何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能否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前进?这些都是给马克思主义带来的极大挑战。
2.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展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阵营不断发展壮大,它不仅在今天,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大大领先于社会主义阵营。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这样一来,他们完全可以把国内的矛盾和危机转嫁到世界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让广大发展中国家误以为资本主义已经解决了其固有矛盾和问题,消除了种种危机和弊端,从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
3.全球主义掩饰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解释
客观上讲,全球主义蕴含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也不全部是消极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合理的积极因素。例如,它认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运行应该遵守共同准则和惯例,各国政府应该取消既定的民族和国家圈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促使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推动本国经济跨国界发展,这对于各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价值。但从整体上来看,全球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寻找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只是简单的将其归咎于全球化本身,其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是导致这些真正的罪魁祸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全球主义为了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呼吁各个国家树立全球意识、遵循全球化法则,其真实目的是为资本主义扩张做准备。所以,人们很容易掉进全球主义的陷阱,往往只看到它所提倡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而忽视了其中资本主义的本质问题。
结束语
如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越来越深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更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势必要好好利用其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第10篇
题目: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探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世界各国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我国大学生作为最先接触且易被外来文化影响的群体,如何面对文化冲击并构建文化自信是国家关注并重视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全球化视野的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现状,并针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
关键词:全球化视野;大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不可缺少的支撑。只有国家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历史重任,是我们全民族的未来希望,是中国的未来之光。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思想素质与文化素养如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有着直接联系,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而文化自信的构建,直接影响其道德建设与思想文化素养。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正确地吸收人类文明精华,鉴别并抵制思想文化糟粕,建设文化自信是当前政治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要点就是教育大学生正确地接触吸收国外文化,恰当地处理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以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前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和思想文化观念。
一、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背景分析
当前世界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相互激荡,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复杂多变更多地以文化为载体展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层出不穷的通讯方式为全球化提供了方便的技术手段。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借助其强大的国力及其所掌控的媒体工具渗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不断地对我国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造成冲击。一些国家企图通过部分非政府组织如基金会等,以知识交流,学习培训,人才培养的名义,试图对我国的各界优秀人才进行影响。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早已成为各国文化交战的战场,发达国家控制着媒体话语权,力图把西方文化变成互联网的主流文化,利用网络挑战我国的意识形态,鼓动世界舆论,造成文化冲突。
高校作为文化与知识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受到国外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其群体特征是易于接受新事物,同时有充足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世界。其价值取向,政治信念上出现的偏差,具体表现有如下:“第一、完全摒弃传统文化,贬低传统文化,一味崇拜外国文化,认为国外的月亮更加的圆;第二、对传统文化不加辨别地吸收,甚至把糟粕一并吸收。第三、将外国文化妖魔化,拒绝接受外国文化,固守传统文化不知变通。”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们能够轻易地接触先辈难以想象的信息量,但同时受到的文化冲击也远远大于过去,如若不能及时建立文化自信,很容易在价值取向,政治信念上出现重大偏差,不仅有害于大学生本身,聚少成多更是无益于国家总体发展。
二、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具体实施途径
(一)重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首先肩负起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担。当今,西方文化的文化侵入持续不断,多元文化价值观差别对立,“历史虚无主义”、“传统文化无用论”、 “泛文化论”等错误理念滋生蔓延,危害大学生群体,影响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因此,必须使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的主流文化,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主流文化,坚持先进文化、摒弃不良文化[1]。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教育和领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教育只有沁入人心,才具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创新形式,懂得变通,基于现实,扎根社会,针对社会问题进行教育工作,而不是生硬地塞给学生知识,考试其背诵能力。高校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拓宽教学路径、贴近现实、拥抱社会。具体来说,要做到,第一,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疑惑。文化魅力推动树立文化自信,文化“有用性”给予文化魅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植根于学生现实生活,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解答生活困惑,从而使学生感受文化魅力,夯实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第二,树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教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拥抱主流思想,固守文化自信[2]。第三,丰富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确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教师要有效结合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丰富教学手段,实践多元教学,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构建文化自信。
(二)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失去源泉,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加大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第一,建立大学生主人翁意识。自主学习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关键点。一些大学生之所以轻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重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自主甄别文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在致力于建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帮助其养成强烈的文化主人翁意识以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凭借主人翁意识强化文化自信,在文化冲击浪潮中站稳脚跟。第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基于现实,扎根社会,面向新时代,结合新社会,针对社会问题进行再创新[3]。而不是生硬地塞给大学生,命令其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创新形式,歌曲 “生僻字”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歌曲将多个生僻字再创造,赋予传统文化二次生命。“茕茕孑立、沆瀣一气”等等人们也许一生都很难利用的成语用这种方式走入了大学生的视线。第三,帮助大学生领悟传统文化魅力。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给予传统文化脱胎换骨的机会。油管千万博主李子柒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做中国人自己的视频,引得无数外国人发出:“原来这才是中国的感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就了李子柒,李子柒的故事也弘扬了传统文化魅力。高校要引导大学生领悟传统文化魅力,互相成就,共筑未来。
(三)利用流行文化传播中国声音 当今世界从未真正和平,在大国之间竞争从未停歇,综合国力的比拼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成为大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所谓流行文化,是指一段时间广为流传,群众经常性接触了解与认可的某一种文化相关的文化符号、物品、观念、活动等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其易传播性和高感染性使之成为了各国文化输出的主力。作为流行文化的主要受众,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构建离不开流行文化,利用流行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势在必行[4]。
1.社会的问题
第一,掌握世界媒体话语权。媒体是大学生信息来源重要渠道,为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掌握媒体话语权刻不容缓。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毫无疑问中国仍处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抹黑污蔑阴云之下,国外民众无从得知真实的中国,反而因为政治媒体的抹黑对我们充满了偏见与误解。中国声音越大越响亮,大学生拥有的文化自豪感越却强,文化自信心越大[5]。
第二,支持创造优秀文化作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寥寥片段也可成就文化精品。例如,《流浪地球》是一次成功的中国形象宣传,通过电影的形式,外国民众见到了区别于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新英雄们。在《流浪地球》中,每个人都是英雄,因为在我们中国人心中,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这部成功的电影告诉世界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中国是强大和平,美丽和谐。支持创造一部或多部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民族命脉,弘扬民族精神的作品,即可轻而易举地告诉大学生,中华文化是充满生机,不输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如此看来,若是想要构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优秀的文化作品必不可少!
第三,管理市场乱象。我们的精品作品远远不够。事实是,市场上的作品大多粗制滥造,世界上鲜见中国精品。即使大学生想要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也缺少足够优秀的作品媒介供其领略。美国电影大行其道,韩剧日剧如雨后春笋。我们不能仅仅愤怒于美国的好莱坞,韩国的偶像剧占据了我们的市场,更应该反思一下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我们为什么缺少精品源源不断地输出给世界。管理市场乱象,让注水作品难以赚到钱甚至损失赔钱,呵护精品,让真正打磨作品的人盆满钵满,我们的文化自信才有生长的土壤。
第四,创新传播途径和内容。目前,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发展,中国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于扭转中国国际形象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对外是一面镜子,有效传播中国形象。但是,目前的中国文化在传播的渠道,传播的途径,传播的效果上都不尽如人意。中国民众迫切希望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文化作品只有创新传播途径,用流行文化的影响力进行文化突围,中国的美丽富饶,中国才能被更多人了解。对比孔子学院,国家花费大量资金精力进行建设,可是能够接受晦涩难懂的中华文化的外国人寥寥无几。传播效果远不及自媒体博主“李子柒”。我们应该懂得,这正是正确途径,正确内容的效果,社会应聚力思考如何将文化传播出去,了解适合外国人的传播内容,真正助力文化传播。
2.高校的问题
利用流行文化培育大学生价值体系。流行文化对内是一种重要语境,对培育大学生价值体系至关重要。当前背景毫无疑问是思想多元和文化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活动特点突出表现为独立性,差异性,同时选择性和多变性也日益增强。信息环境开放,去中心化的群体心理,越来越使得传统的说教模式灌输模式没有空间。而流行文化可具现化社会的主流趋势,高校要充分利用流行文化辅助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地人生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具体方法如:定时引入富有优秀内涵的电影进入校园;举办优秀文化代表名人演讲大会;举办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比赛等措施,充分利用流行文化,构建学生文化自信[6]。
三:大学生本身文化自信建设的途径
(一)审视外国文化,悦纳传统文化。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大学生要有辨识能力,主动拥抱传统文化,认同和呵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主动寻找其现实价值,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外国文化,要吸收其糟粕,保留其精华,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感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凭借传统文化的魅力构建自己内心的文化自信[7]。
(二)融文化自信于生活,积极创新文化形式。
文化自信要切实体现在生活中,对于国创文化作品,要报以鼓励,期待的心情,支持正版国创,抵制盗版文化和劣质产品,在实际生活中呵护精品文化,共同助力我国文化成长,并最终达到构建文化自信的目的。
大学生可以发挥其创造性,帮助传统文化进步。例如大学生创新“清明节”祭奠形式,出现了网祭的形式,打破了祭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安全卫生无污染。在创新的同时,大学生可同时构建文化自信心。
(三)积极继承传统文化。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很多处于濒危边缘,当代大学生条件允许可学习并传承部分传统文化,为我国文化传承献出力量。同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通过对书籍的阅读,交流和体悟来提升自我修养,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8]。
四、结语
文化创造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是互利共进的。在网络的助力下,大学生已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受众群体,充足的课余时间精力与旺盛的好奇心促使这一群体极易接受新事物,容易被流行文化影响。把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文化接受的重要影响,通过网络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被学生以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吸收,有助于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而同时,大学生也是流行文化的传播人,甚至是未来的创造者。深爱某一流行文化背后的传统文化,大学生当然愿意主动承担起传播弘扬的任务,更有甚者,走上创造文化作品的征程也十分正常。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流行文化帮助大学生构建文化自信,大学生又创造出流行文化影响世界。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多种文化激烈碰撞,“文化霸凌”仍然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在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万分重要且切实可行,强化输出流行文化是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点,重拾发扬传统文化是建设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保障,融合创新外国文化是建设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还要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大学生正确弘扬传统文化,警惕外来文化不良影响。
经济全球化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最新)
[1]寰宇平. 深度交融、相互依存的世界才真正安全[N]. 人民日报,2024-06-03(003).
[2]陈永才.外贸资金池的运作模式与效益分析[J].商展经济,2024(10):165-168.DOI:10.19995/j.cnki.CN10-1617/F7.2024.10.165.
[3]姚玲,张勇.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基于RCEP国家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论,2024(10):66-70.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4.10.066.
[4]陈国强.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会展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商展经济,2024(10):12-15.DOI:10.19995/j.cnki.CN10-1617/F7.2024.10.012.
[5].驳斥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J].中国经济周刊,2024(10):11.
[6]佟家栋,于博.新质生产力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必要性、一致性与实现路径[J/OL].国际经济合作:1-7[2024-06-10].https://doi.org/10.20090/j.cnki.gjjh.2024.4.1.
[7]巫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J].南海学刊,2024,10(03):23-32.
[8]夏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纺织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J].染整技术,2024,46(05):17-19.
[9]孙昌岳. 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总趋势未变[N]. 经济日报,2024-05-16(004).DOI:10.28425/n.cnki.njjrb.2024.003335.
[10]赵静梅,田远杰,钟浩.欧美“逆全球化”的代价——基于国际经济周期协同的视角[J/OL].国际经贸探索:1-18[2024-06-10].https://doi.org/10.13687/j.cnki.gjjmts.20240511.002.
[11]秦悦.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N]. 经济日报,2024-05-15(003).DOI:10.28425/n.cnki.njjrb.2024.003259.
[12]仲音.全球产业分工助力世界共同发展——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之一[J].中国经济周刊,2024(09):64-65.
[13]余金成,娄银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创新形态[J].学习论坛,2024(03):16-23.DOI:10.16133/j.cnki.xxlt.2024.03.009.
[14]束正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与现实意义[J].党史文苑,2024(05):131-133.
[15]罗立彬,刘博文.文化大国、文化贸易与中华文化传播[J/OL].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2024-06-10].https://doi.org/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24.0315.05.
[16]和音. 为迷茫的世界注入希望,为人类的进步探索方向[N]. 人民日报,2024-05-13(002).DOI:10.28655/n.cnki.nrmrb.2024.004780.
[17]孟子硕,尹彦.勘探“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何谓、为何与何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05):4-9.
[18]胡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豆生产及贸易的生态经济效应探讨[J].粮食与油脂,2024,37(05):163.
[19]宋伟,吴泽南.全球与人文之间的辩证想象——评王宁《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24(05):115-123.
[20]李正图,朱秋.数字经济全球化:历史必然性、显著特征及战略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2(02):25-39.DOI:10.13885/j.issn.1000-2804.2024.02.003.
[21]仲音. 全球产业分工助力世界共同发展[N]. 人民日报,2024-05-03(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4.004470.
[22]成宇飞.物流整合模式下的多式联运优化策略[J].中国储运,2024(05):118-119.DOI:10.16301/j.cnki.cn12-1204/f.2024.05.063.
[23]周文,李吉良.国家竞争优势与中国式现代化[J].东南学术,2024(03):20-30.DOI:10.13658/j.cnki.sar.2024.03.004.
[24]金轩.从全球视野和市场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J].中国产经,2024(08):18-21.
[25]汤鑫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分析及应对策略[J].全国流通经济,2024(08):32-35.DOI:10.16834/j.cnki.issn1009-5292.2024.08.007.
[26]《学术前沿》编者.破解全球信任赤字[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08):10.
[27]谭卫东,盖薇.经济全球化发展新态势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思考[J].国际公关,2024(08):22-24.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4.08.061.
[28]张莹.新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学与“文化自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46(S1):16-18.
[29]王一.非遗文化的新媒体传承与价值创新——以东巴文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46(S1):163-165.
[30]任晨雪.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的研究[J].中国商论,2024(08):57-60.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4.08.057.
[31]罗良清,邱东.真实链位论与经济统计——前一轮全球化过程中国际竞争格局的一个分析框架[J].统计研究,2024,41(04):3-11.DOI:10.19343/j.cnki.11-1302/c.2024.04.001.
[32]张舒.基于业财融合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探讨[J].投资与创业,2024,35(08):88-90.
[33]林建才.海南自贸港涉外法治保障体系建构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14):184-185.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4.14.025.
[34]张亚栎.经济一体化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与跨境电商发展——评《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方向课程体系建构》[J].商业经济研究,2024(08):2.
[35]孙晋.准确把握和引领全球数字贸易竞争规则重构[J].国家治理,2024(08):40-46.DOI:10.16619/j.cnki.cn10-1264/d.2024.08.006.
[36]余顺坤,侯咏,张哲人,等.“十五五”时期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24(04):4-21+52.DOI:10.16304/j.cnki.11-3952/f.2024.04.003.
[37]林文心兰.经济全球化基本动力衰弱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0):37-40.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13.
[38]戴翔,曾令涵.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性开放效应——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DI指数的经验分析[J].地理科学,2024,44(04):651-659.DOI:10.13249/j.cnki.sgs.20221122.
[39]雷蒙.WTO选择“再全球化”作为2024年公共论坛主题[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4(04):64.
[40]郑建芸.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探究[J].科教导刊,2024(11):89-92.DOI:10.16400/j.cnki.kjdk.2024.11.029.
[41].亚太贸易协定工商领导人会议暨首届亚太工商合作发展论坛在成都举办[J].国际公关,2024(07):12-13.
[42]邱卫东.生态帝国主义的生成逻辑、本质透视及应对策略[J].理论视野,2024(04):69-75.DOI:10.19632/j.cnki.11-3953/a.2024.04.011.
[43]陈静.“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8):92-95.
[44]葛丰.通过“投资中国”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J].中国经济周刊,2024(07):3.
[45]周嘉昕.“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概念再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24(04):20-27.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4.04.003.
[46]李茂莲.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制约因素与策略研究[J].商展经济,2024(07):164-168.DOI:10.19995/j.cnki.CN10-1617/F7.2024.07.164.
[47]陈雅静.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考量及实践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02):38-40+44.
[48]蒋晟,俞国军,贺灿飞.贸易中介研究进展及“全球—地方”互动的新分析视角[J/OL].世界地理研究:1-15[2024-06-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626.p.20240408.1323.004.html.
[49]翟崑.“困境即使命”:构建中国—东盟—美国包容性地区秩序?[J].国际经济合作,2024,40(03):1-12+91.DOI:10.20090/j.cnki.gjjh.2024.3.1.
[50]钟联.相通则共进 相闭则各退[J].当代世界,2024(04):1.
经济全球化论文题目有哪些?
1.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2.解析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研究
4.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趋势
5.经济全球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其风险防范
6.论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资本流动研究
8.解析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9.经济全球化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
10.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11.探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12.经济全球化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13.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14.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交流的互动关系
1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战略选择
16.解析经济全球化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17.经济全球化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
18.经济全球化对税收政策的挑战与应对
19.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物流发展趋势
20.经济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研究
21.论经济全球化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22.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协同发展
2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发展策略
24.解析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25.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规则的演变
26.经济全球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分析
27.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流动趋势
28.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29.论经济全球化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30.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深化
3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2.解析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投资的影响
33.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组织的作用
34.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
35.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36.经济全球化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37.论经济全球化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38.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关系
3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品牌竞争策略
40.解析经济全球化对技术转移的影响
41.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摩擦的解决途径
42.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能源合作
43.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关系研究
44.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文化产业的影响
4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46.解析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运输业的影响
47.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48.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教育合作
49.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发展
50.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消费模式的影响
结束语:
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大全的通用10篇内容,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帮助到您!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经济全球化论文(通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