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论文(精选15篇)

摘要:今天668论文网李老师给饭精选15篇的优质关于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2000字-3000字,题目也给大家罗列好了,特别是关于重男轻女的现象也有1000字-1500字的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家庭教育学论文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1篇

题目:关于家庭教育支持特殊教育的探讨

摘要:家庭教育与支持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而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建议和方法。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与支持是特殊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特殊教育

近年来,特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弊端与不足,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同时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教育。由于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大部分特殊儿童大量的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与父母共同度过的,父母对其实施的补救措施和教育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康复情况及后续发展。相关的研究开始出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影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了解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能够有效的反映目前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庭教育与及家庭支持

(1)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响力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而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其身心的缺陷与障碍,他们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对象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学习的学龄特殊需要儿童和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同时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由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其重点在于通过儿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习惯,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家庭支持是社会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微观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家庭资源、家庭的关系、家庭功能、生命周期等内容。家庭资源方面设计到家庭的特征、家庭背景、家庭规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家庭资源在家庭支持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方面的支持,涉及到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的各个方面和学习方面。家庭关系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夫妻关系、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不过还要包括家庭以外的亲戚、社团、同事、社区人员、专业人员的系统。近年来,亲子关系的协调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这是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方面。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原因

(1)家长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作为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和身心养护的主要场所,家长也是老师,也可以并且应该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长拥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有他们自己一套运用于校外学习情境的课程和教学风格,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儿童想要获得校内外充分的`潜在的学习体验,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紧密合作。

(2)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情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在专业人员试图帮助儿童学习的时候,经常向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比家长更关心儿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唯一的一个成人团队,在持续教育的所有进程中:在儿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员。我们应该树立以一种持久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某些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限,校外时间可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促成他们兴趣的培养、动机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纪律与规则的训练。需求的产生以及健康状态的保持甚至忧虑及压力的出现等。

三、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要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就必须考虑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客观困难。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在这几方面都不容乐观:

(1)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们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启蒙老师,是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人,了解儿童所有的习惯与爱好,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无法接触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没有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质低等这些因素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积极、教养方式有待改变。在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中,亲子关系成为重点。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的剥夺而致使儿童早期经验的缺乏,如缺乏母爱、缺乏社会性接触、缺乏有益于智力发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其他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而已有的支持也是散漫的、无组织的支持,缺乏指导或统一的指导。

四、开展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家长通过学习理论,可以了解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就不会盲目的采取不当方法与措施教育儿童。同时家长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制定合适的家庭教育计划,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

(2)改变家长的不良态度。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素。加大传媒的宣传,教育部门要向家长讲授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帮助解决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经济能力低的情况,主要是指解这些家庭家长的就业问题,这样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所需的费用。

(4)相关教育部分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将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支持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左玉婷,卢珊,周芸芸,曹梦希.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机构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李佰战.制约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因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3(06)

[3]鲍娜娜.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2篇

题目:现象学教育学对家庭诚信教育的启示

摘要: 家庭诚信教育可以从现象学教育学中汲取营养。受现象学教育学启示,家庭诚信教育应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建立主体间性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 现象学教育学 家庭诚信教育 生活世界 生活体验 主体间性

诚信即诚实、守信,它表现为不欺人也不自欺,言必行、信必果,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等。诚信是各国道德的基本规范和传统美德,但“诚信”问题也是一个自古以来就与人类成长相伴随的难题。“在每一个大时代,人类都会与具有本时代、本民族、本国家特色的‘诚信缺失现象迎面相撞”[1]。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近些年来也遭遇诚信缺失的困惑。诚信缺失给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精神、物质方面损失,严重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不过,诚信归根到底是人的诚信,要想提高人们的诚信水平,必须重视诚信教育,尤其是家庭诚信教育。

为了强化家庭诚信教育效果,我们可以从现象学教育学中汲取营养。现象学教育学博大精深,对家庭诚信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如现象学教育学注重教育的生活世界,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主张教育关系的互主性等都给家庭诚信教育带来了启示。

一、家庭诚信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对,是一个前科学、前概念、尚未主题化的世界,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具有奠基性特点。现象学教育学主张家庭诚信教育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回归诚信教育本身。回到儿童的生活世界考察家庭诚信教育,可以把家庭诚信教育看成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关于诚信问题的交往对话,是规范化的成人世界对孩子的一种邀请与召唤,同时孩子的诚信境况也召唤着父母的行动。所以家庭诚信教育非常注重教育情境,要求父母在和孩子不断的相处中捕捉诚信教育的时机,对孩子诚信需求存有即时的敏感,随时伸手给孩子,成为他诚信的引路人。“给儿童指引方向,关心和保护儿童这是成人生活的主要特点”[2]。而时机不成熟的诚信教育是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教育,通常沦为抽象的道德说教,不仅激发不起儿童做一个诚信孩子的信念,甚至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摧残,根本违背儿童成长的教育学意向。对儿童的诚信教育不是父母心血来潮,也不完全是父母的长远计划,而是父母对孩子的积极聆听与观察,是一种全面深刻体悟孩子处境后的机智行动。

基于生活世界的家庭诚信教育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因为孩子的生活世界“没有什么可以完全预见到、预测到、计划好或加以控制”[3]。但现象学教育学指导下的家庭诚信教育还是存在根本条件: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责任感”[4],即便一个孩子已经被多数人贴上了撒谎甚至“小偷”的标签,父母也依然相信孩子只是在诚信方面暂时出了问题,依然对孩子的良好品德抱有希望,相信孩子一定会改好,一定会成为诚信的好孩子,时刻关注教育情境,随时准备机智的行动。

二、家庭诚信教育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

生活世界是“一个即时体验而尚未加以反思的世界”[5],以儿童生活世界为起点的家庭诚信教育必然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儿童的生活体验具有本体性,和生命有共生性;儿童的生活体验带有直接性,是自己的亲身活动,“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不是道听途说的,也不是推导和猜测出来的”[6]。儿童的生活体验带有生成性,“是一种伴有情感反应的意义的生成活动”[7]。此外,儿童的生活体验还带有自主性、个体性、情感性等特点。体验具有开启儿童心灵的教育功能[8]。诚信教育要到心灵,生活体验是前提,儿童在体验中敞开心灵与世界的对话,触动心灵,从而实现诚信教育的意义。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就是尊重儿童、关怀生命、提升生命,使儿童的生命意义得以彰显和扩展。家庭诚信教育既要以诚信境遇中对儿童生活体验的解释性理解为目标,又要以激发儿童的生活体验为教育方式和方法。

家庭诚信教育中,父母首要关注的问题是在相应情境下,孩子的经历和体验是什么样子的?

“小朋友给我的”

妈妈在楠楠的口袋里发现一个没见过的玩具,就问楠楠:“这个玩具是从哪儿来的?”楠楠小声说:“小朋友给我的。”看到楠楠躲闪的眼神,妈妈很怀疑。于是,她蹲了下来,轻轻握住楠楠的小手,温和地说:“楠楠,这个玩具很漂亮,你一定很喜欢吧,妈妈也非常喜欢,那个小朋友也一定非常喜欢吧。”楠楠点了点头。妈妈依然握着楠楠的小手,坚定而温和地说:“你现在看着妈妈的眼睛,告诉妈妈实话,玩具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只要你说实话,妈妈不会骂你、打你,还会像以前一样喜欢你。”

楠楠说:“妈妈对不起,刚才我撒谎了。”她开始低声啜泣:“我因为太喜欢这个玩具,就偷偷把它拿回家了。”这时,妈妈把楠楠抱在怀里,说:“楠楠,你偷拿了别人的玩具,是不是也很不安,很难受?现在你对妈妈说了实话,是不是感到很轻松了?妈妈很高兴你对妈妈说了实话。喜欢别人的玩具,你可以请他借给你玩玩,但不能偷偷地拿走。那个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一定很着急,你说,是吗?”楠楠点点头。

后来,妈妈拨通了小朋友家的电话,楠楠在电话里向小朋友道了歉,告诉他明天一定把玩具还给他。楠楠还准备把自己的一个玩具也带去给小朋友玩呢。(参见http://baby.39.net/yejy/当你的孩子有意说谎时)

说谎是孩子常见的非诚信行为,是家庭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孩子说谎时,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关注孩子的体验,关注孩子的整个说谎历程,用心聆听孩子,感受孩子,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孩子的行为,从而使教育入情入理,孩子的诚信品质才能生根发芽。家长不应该一知道孩子说谎或大惊失色,或暴跳如雷,或长篇大论,或漠不关心,先入为主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拉大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孩子会愈加孤单和无助。楠楠的妈妈关注了楠楠说谎的体验,她感受到了楠楠说话声音的低沉,捕捉到了楠楠“躲闪的眼神”,体验到了楠楠的体验“由于喜欢而偷拿后内心的焦灼和不安”,同时帮助楠楠体验被拿走玩具的小朋友的体验——“着急”,最后妈妈和楠楠一起很好地处理了偷拿玩具事件,楠楠不仅学会了类似情境下怎样处理问题,学会了怎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而且懂得了分享的重要性。

感激爷爷

上小学时大概1997、1998年吧,爷爷家离学校很近,每天中午在爷爷家吃饭,爷爷有个包包专门放些比较新的钱,都是10块以下的,就放在抽屉里,爷爷还经常当我的面往里放钱。

那时我们这里电脑厅刚出来,不能上网,只能玩小红警、大富翁一类的游戏……要4块一个小时,但即使如此也让我们玩得如痴如醉……有天实在想玩却又没钱了,就偷偷从包包里拿了10块,这在当初对我来说绝对是笔大数目,那时爷爷好像一个月才给我10块零花钱的。

第二天中午战战兢兢地回了家,不知爷爷发现了会怎么样……不过巧得很,这天中午家里有客人来吃饭……逃过一劫。

下午放学回家时发现有东西落在爷爷家了,就回去取,然后临走爷爷关门时对我说:包包里的钱少了,少了10块。我支支吾吾地说,啊……什么……不知道……嗯……爷爷就什么也没说了,就说快走吧。

爷爷肯定知道那钱是我拿了,却没多说一个字,更没有冲我发火或告诉我的父母,当时我很感激爷爷,从此再没背着家长从家里拿过一分钱。(节自http://bbs.tianya.cn/你小时候,偷拿过家里的钱么?)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甚至是偷拿同学的东西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家长之所以担心孩子的这种行为主要是因为担心孩子养成铺张浪费、胡乱花钱的习惯,也害怕孩子将来走上偷窃违法的道路,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担心说明家长具有教育学意向,在此教育学意向的引导下,家长要细心体察孩子所谓的“偷”对他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我”的经历告诉大家偷拿爷爷的十元钱只是为了去玩“大富翁”游戏,“我”的世界很简单,“我”只是一个贪玩的孩子,“玩得如痴如醉”,“我”不是一个坏孩子,但“我”也觉得偷拿家里的钱是不对的,所以“战战兢兢”地回家,逃过一劫之后还是被爷爷发现,“我”的支支吾吾在爷爷的慈爱宽容之下显得如此狼狈不堪,囧态百出,爷爷的一句“快走吧”又帮“我”摆脱了尴尬和窘境,但“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感激爷爷,从此再没背着家长从家里拿过一分钱”。“爷爷”看似无为的教育却是非常成功的教育,我们不禁为爷爷叫好。伽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感激爷爷”的故事是作者偷拿家里钱的亲身经历,体验的直接性、生成性、情感性等特点非常明显。

家庭诚信教育中对孩子体验的关注,是触动孩子心灵的教育,而只有触动了孩子的心灵,才会引起孩子的深思,产生巨大情感,教育才会真正发生,教育的意义才得以显现,孩子的诚信德行才能养成。真正的诚信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谓的灵魂唤醒的教育。

三、家庭诚信教育亲子关系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研究“我”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时提出来的,目的是突破唯我论。主体间性又被译作交互主体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9]。现象学教育学主张教育即交往,“教育即成年教师和父母与年幼儿童或学生之间的交往生活过程”[10],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主要形式是主体之间的诚实对话[11]。由此,作为一种交往生活的家庭诚信教育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诚实对话,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应是互主的,是主体间性的。家庭诚信教育亲子关系的主体间性主要呈现出平等性、双向性、理解性等特点。

第一,平等性。处在诚信教育关系中的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势必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一方不能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父母不能以道德权威者自居,凌驾于子女之上,也不能过分迁就、溺爱子女,孩子发生不诚信行为时,不予以批评指正,认为孩子还小,一味相信“树大自然直”。这两种亲子关系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将孩子视为不具有主体性的客体,剥夺了子女健康成长的机会。

第二,双向性。主体间性的亲子关系使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不单单是父母在影响子女,同时,子女的反应也在影响父母,促使父母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适当性,从而使父母更称职、更优秀。“孩子使我认识到,作为大人的我也可以继续成长,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12]。通常做父母的很容易看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而往往忽视孩子对自己的影响。经常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有助于提高父母对主体间性亲子关系的双向性认识。

第三,理解性。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作起点[13]。诚信教育作为亲子之间的交往对话,理解与其共在。理解是交往的前提,它使交往顺利进行,而教育意义的生成和显现更在于理解。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主体存在的一种方式,哈贝马斯也指出,“交往或者说达成人际间的相互理解不仅是社会的基础,而且是人性的一种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要求”[14]。所以没有了理解,主体则将不存在,主体间的交往也无从谈起,父母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则成了伪命题。从认识论角度看,作为交互主体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理解是自我理解与理解他人的统一。自我理解帮助父母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的诚信行为,分析自己行为给孩子已经或可能带来了什么,对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而孩子的自我理解则帮助孩子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明辨是非善恶。父母在理解自我的同时,应该更好地理解孩子,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在是非善恶面前,要态度明确,方法灵活,触动心灵,从而引领孩子的成长。当然,子女也应以尊重和敞开的心态对待父母的诚信教育,领悟父母教育的真谛。

诚信教育中主体间性的亲子关系秉承现象学教育学主张的教育者与受教者关系的交互主体性,是诚信教育中必须遵循的教育关系,这样一种亲子教育关系爱护生命,关照生命,能从根本上培养儿童的诚信品德,帮助儿童将诚信内化,表现为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新顺.转型期中国“社会诚信”问题及对策探源[J].人民论坛,2013,05:162-163.

[2][3][4][10][12]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2,150,87,6,49.

[5]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

[6]常秀芹,刘玉菊.对生活体验研究的理解和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2:114-116.

[7]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8]刘云生.体验,回归生活世界的选择[J].四川教育,2004,05:22-25.

[9]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02:75-78.

[11]张俭民.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01:76-78.

[13][14]王小章.从韦伯的“价值中立”到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J].哲学研究,2008,06:78-84,128.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浅谈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现象

【摘要】电视剧《都挺好》聚焦原生家庭,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国民精神世界,引起热议,本文通过剧中苏明玉角色分析,探讨原生家庭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发掘背后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原生家庭;重男轻女;《都挺好》;苏明玉;角色分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099-02

国产口碑大剧《都挺好》自开播以来掀起全民话题热潮,“苏明玉”式家庭的困境与创伤,给观众强烈代入感,该剧描摹当代中国的社会状态和精神世界,展现时代的脉动与蜕变,凭借贴近现实的话题度、流畅紧凑的情节以及演员出众的演技等硬品质出圈。本文将以剧中苏明玉角色为例,探讨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现象。

一、《都挺好》中原生家庭剧情概要

每个家庭都是有系统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与原生家庭概念相对的是新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

《都挺好》是一部围绕性别歧视、重男轻女、啃老等社会热点话题展开的家庭伦理剧,它撕开了中国式原生家庭的一切伪善,把中国家庭之间的矛盾透过苏家这个小窗口展示出来,所选的几个代表角色,也都非常具有典型意义。苏家父母和三个孩子生活在苏州老宅中,家庭条件一般,大儿子苏明哲清华大学毕业,考上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半额奖学金,一年还需要15万的生活费,家里砸锅卖铁把大儿子送去了美国。二儿子苏明成是“妈宝男”,表面上时刻替父母考虑,实则工作、结婚、买房全是家里出钱。小女儿苏明玉成绩优异,自立自强,本应该有机会冲刺清华大学,却硬被原生家庭按在了师范大学的人生轨道上。父亲苏大强在苏母在世时一直被压制,十分可怜,在苏母去世后,马上私藏了老伴的存折,他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局面选择逃避。苏母为了弟弟,被迫嫁给自己不喜欢的男人,还将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拿回家供养弟弟,被那个生了她、养大她的原生家庭毁了一生。

二、《都挺好》中苏明玉角色分析

“她就像个怀抱金钱的刺猬一样,表面锋芒毕露,内心却敏感而脆弱。”苏明玉痛苦的根源是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两个哥哥的早餐是火腿加鸡蛋,身为小女儿的她只能吃简单的汤泡饭。她做梦都想上清华大学,但是亲生母亲可以大方拿出2000元给二儿子明成去旅游,却不肯拿出1000元给她报高考补习班。苏明玉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幸运,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年纪轻轻当上了国内著名销售公司总经理,有自己的房子,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安葬母亲,她一出手就是40万,在父亲的养老问题上,她可以给父亲买房子、请保姆,但是她一个人住在一个空荡荡的大别墅里,物质上极度丰裕,精神世界却不堪一击,原生家庭的伤害,是扎在心中的一根刺,不拔出来,永远扎痛自己;拔出来,留下一个窟窿。好在苏明玉是幸运的,她被命运不停地打压,但又不停地触底反彈,上大学后,她与家庭断绝了关系,所有费用靠自己打工赚取,尝试过许多工作,从而有了许多社会经验,看多了太多社会冷暖,从而善良待人,永远清澈明朗。这时她碰见了自己人生中的贵人——蒙总,蒙总不仅带她入行,一步一步从销售干到独立管理一家公司,也在苏明玉绝望到想要了结生命时拉了她一把,所以苏明玉一直忠心于蒙总,是蒙总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热播剧《欢乐颂》中有一个角色叫樊胜美,樊胜美的命运遭际与苏明玉十分相像,同样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中,但是她们之后的发展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樊胜美亦步亦趋、不敢踏错半步,为了在北京可以生存下去,委曲求全,保全自己。而苏明玉一直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给了她许多困难,她在越挫越勇的同时仍然保留赤子之心,这给观众很大的启迪。“人非草木,况且草木都是有情感的,中国古往今来诗家偏爱草木,草木即人性与血性,草木的姿态成了人的姿态,草木的特性成了人的特点,芊芊草木刻画出终生万象。”①这就是血浓于水。

如果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那么苏明玉是不幸的,苏母的婚姻是一场无奈的交易,当苏母想摆脱这场婚姻,她又怀上苏明玉,被现实再次击败,归根结底,这都应该归咎于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不能给予女性自由平等的权利。她将厌烦、痛恨和绝望放在了女儿身上,无论女儿多么优秀,都不愿认可,不愿让她拥有自由而美好的人生,一旦她允许了,她就无法接受自己残酷的命运,无法面对向现实屈服的那个懦弱的自己。

老舍曾写过一篇文章《月牙儿》,《月牙儿》中的母亲角色令人印象深刻,她很明显是个被旧思想、封建主义所感染的人,她明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她的灵魂已完全被金钱困锁,不过,金钱于她虽然说像一个华丽的枷锁,但又何尝不是她所能抓住的能够聊以慰藉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她的生命里,只有金钱才是真实可依靠的。”②

《都挺好》,那什么是好呢?我想是“家和万事兴”,当每一个家庭成员排除隔阂,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当舅舅来苏家讨债,三个大男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明玉挺身而出,赶走了舅舅,那一次全家人开怀大笑,是发自内心由衷地笑。

三、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现象的解决办法

《都挺好》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国内第一部赤裸裸地彻底揭示原生家庭之痛的电视剧,但是有一点是古往今来一直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矛盾和争吵是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不论是原生家庭还是新生家庭,重男轻女现象也是一直存在的,这部剧好就好在把两个一直存在、难以言说的话题放在一起,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依赖与需求要有足够的容忍和接受能力,并努力去认识和倾听他们的内心,以充足的耐心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按照自己认定的情况粗暴地处理孩子的需求,以更完整、更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长,营造出健康的家庭环境。作为孩子,在小时候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影响父母、与父母沟通,长大以后对自身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与父母进行深入沟通是有必要的。“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情感,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动和愧疚之情真挚感人,这种感伤的基调深深地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也让无数读者想起自己的父亲的背影。”③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让很多困难迎刃而解。

血浓于水的亲情无论是古往今来还是古今中外,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轻易改变的,家庭永远是栖息的港湾与加油站,在外面流血流泪风尘仆仆地回来,喝上一碗热汤便能治愈伤痛,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家族情结与故乡情怀,“家和万事兴”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尽管现在社会日新月异,家族情结淡化许多,但一定不会消失,《都挺好》这部剧背后折射出的重要意义就是在批判反思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现象的背后,要重视家庭教育,一个好的家长应是孩子的良师与益友,家庭教育最好的境界应是让每位爸爸成为孩子敬仰的英雄,让每位妈妈成为孩子崇拜的偶像。

著名学者杨振声曾说“丰华从朴素中来”,《都挺好》语言贴近生活,关注原生家庭中的重男轻女现象。家和万事兴,积极健康的社会需要有无数个积极健康的家庭作后盾,小家构成大家,因此要重视家庭中发生的种种现象,才能更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胡潇文.芊芊草木,诗家偏爱—-浅谈对诗词中“草木”的理解[J].青年文学家,2018,(12):75.

[2]金毅.囚笼或利剑——<金锁记>与<月牙儿>中困于金钱的女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9,(4):19.

[3]朱冠臻.浅谈朱自清的<背影>[J].大众文艺,2019,(4):22.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4篇

题目:谈家庭教育的特点

摘要:家庭教育是由家庭成员实施的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更加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实施。家庭教育具有生命性的特点,能够给儿童更多的自由,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特点;随意性;生活性;生命性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5-0031-02

教育要面向兩个世界,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儿童主要面对两种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主要接受两种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反映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以提供间接经验为主,能够保证儿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因而对人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不够强,不利于系统知识的获得,但却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其具有不同的特点。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1.家庭教育的随意性

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是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的。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不够强。

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家长,多数家长对社会需要缺乏全面了解,对个人发展需要缺乏科学掌握,对于要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没有明确的认识。有些家长对于未来仅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模糊不清的目的。由于生活、学习经历不同,父母之间、父母与祖父母辈之间在教育目的上还会有不一致之处,缺乏统一性。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来自于社会上的谈论,缺乏科学的依据和理解,难以形成科学的教育目的。目的的不清晰、不明确、不统一,就难以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活动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引导、调控和评价。

既然没有清晰、明确、统一的目的,就很难有系统的计划。很少有家长能够像学校教育一样根据预先确定的培养目标制定统一的教育计划按部就班地施行,难以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儿童发展需要配合学校教育给予儿童足够的教育支持,给予儿童足够的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给予儿童合适的个性化教育。有些家长甚至无法陪伴儿童的成长。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底,我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其余的4%是由其他亲友照料的。

家庭教育理念通常缺乏科学性。多数家长在成为父母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教育,不具备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周一樨对南京市G中学的325位初中生家长进行调查,对于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及指导的主要来源这一问题,自己琢磨的占48.4%,大众传媒占25.8%,家长会占18.3%,前辈占15%,朋友占12.7%,报纸讲座占11.1%,其他的占9.2%,同事占8.9%。由于专业知识贫乏,习俗性思维、习俗性认识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不一定科学,却也是人类多年经验的总结。最可怕的是道听途说,片面理解。比如,把全面发展理解成均衡发展,把木桶理论盲目应用于家庭教育,不考虑孩子个性特点和兴趣,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把课余时间填满,不考虑儿童自身的要求。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有时会对儿童的发展起到负向影响。

家庭教育的组织比较单一。在我国,单亲家庭、大家庭、核心家庭是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每种家庭结构都既有优势又有不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教育缺失、教育影响不一致、隔代溺爱、缺乏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对孩子的社会化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使教育活动的效果和效率没有那么高。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科学性,会更加有利于儿童的教育。

2.家庭教育的生活性

从本质上讲,家庭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家庭教育本身产生于生活、为了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家庭教育,就没有社会生产生活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的延续和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在提高人类继承和发展文化的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脱离,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剥夺,儿童个性发展的抑制。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告诉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而弥补学校教育不足之处的重要力量就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饮食起居的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各种文化科学知识、道德规范、娱乐规则等等都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一些在学校课堂上不能获得的知识,可以在家庭中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来获得。从这个角度讲,家庭教育相比于学校教育,内容更丰富,更实际,更直观,更感性,实践性更强。

家庭教育在生活中进行。家庭教育与社会生活同步进行,教育时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这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灵活性,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多。教育问题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解决,在生活中检验解决的结果,使教育更有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以教授间接经验为主,家庭生活可以使儿童学习到更多的直接经验,为间接经验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提供学以致用的土壤,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矛盾。

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好伙伴,为学校教育提供直观经验,提出研究问题,引发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将知识转化成能力,锻炼实际生活能力,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相处。应该充分发挥它生活性的特点,为实现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3.家庭教育的生命性

《战国策·秦策三》中说生命是“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是生命体,与其他生命体相比,既有肉体又有精神,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教育活动的对象是特殊的生命體,教育对象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教育对象具有不同与其他生命体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发展条件,教育活动满足这些条件,遵循其发展规律,教育对象才能发展的好,教育活动才有效果和效率。学校教育也强调生命性,但是,学校教育的生命性是受到限制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如果实施的好,更能保障人的生命的实现。

(1)家庭是主要的教养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人进入制度化教育的场所后,其吃穿住用行,生理的保持、发展主要在家庭里进行。怎样吃穿住用行更好,主要是家庭的事情。

人精神上的丰富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主要是家庭来满足。比如,阅读课外书,课外阅读的书籍由家庭提供,课外阅读的质量由家庭保障,对促进儿童发展更为有利。

学校学习的知识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家庭在这方面可以做的更多、更好。孩子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问家长,家长不知道可以上网查资料,培养探究意识。家长闲暇时带孩子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增加直接经验,促进书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感受。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可以尝试在生活中运用,甚至可以在家里做实验进行研究。

家庭的结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风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儿童的性格。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全面的,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调。

(2)家庭教育可以保障个性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对教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习者。知子莫若父母,家庭对孩子了解的最多。了解儿童是发展个性的前提。既然了解了孩子,就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给予合适的教育。上什么样的学习班,发展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家长最清楚,也应该能够提供适当的条件。

学校教育也要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操作中更为强调共性。我国班级容量比较大,让老师们对每个学生都有了解并制定出个性化的发展方案是困难的。有的学生因为太优秀了,在班级中会受到同学们的排斥,挑战教师权威会受到教师的不良对待。学校教学更为强调标准答案,学生评价更为强调单一标准、统一标准。

(3)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会敢想、敢做,会想、会做,想事、做事专心致志,遇到困难坚韧不拔。

教育活动中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不用教师和家长耳提面命就能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想事、做事,遇到困难努力克服,家长和教师省事、省心,儿童学习、做事效率高,效果好。学校教育中的民主管理体现的就是这一点。

家庭教育能为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能为儿童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心理环境,能提供更为丰富的认识内容,比如,衣服如何穿,食物如何吃,礼物如何送,这些都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儿童学会去认识,去辨别,去选择。家庭与社会生活接触的更为密切,能为儿童改造客观世界提供物质保障、场所和机会。

综上所述,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不足,但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也是学校教育不具备的。家庭教育的生活性是其本性,充分利用生活性给予儿童合适的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生命性,让儿童更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了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特点,还应该提升家长的素养,给儿童提供更大、更好的生活空间、认识空间、思考空间和实践空间,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东方财富网.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三年下降22.7%[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5734363487192196&wfr=spider&for=pc:2018.10.30

[2]周一樨.城市初中生家长教育素养调查研究—以南京市G中学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3.03(18):28

[3]林丽.家庭是小学生保障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因素[J].文教资料,2020.02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5篇

题目: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家庭”是社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发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础,具有权威性,同时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缺憾,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基础;权威;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 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9-0017-01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显露出来。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将教学的责任和义务放在学校上,而忽略了自身的行为和语言,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中占有重要作用,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也具有影响等,从而制约了家庭教育发挥应有的价值,促进学生的成长。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的意义没有得到明确造成的。那么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呢?

1.家庭教育是基础

相对于系统的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学生最先接触的资源,同样地,相对于教师而言,家长更像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的基础,是学生学会走路、说话等基础性人类行为的开端。

除此之外,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而言,家长的言行举止,也对他们心理结构的生成中占有重要作用。在生活中,學生的情绪是不稳定的,这也是学生成长中自然现象。但是,如果家长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或者采用偏激类的语言来教育学生,那么势必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传统教育理念下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造成家长过分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学习的效果,当学生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若说出“你怎么这么笨啊?”“别人家的小孩都考那么多,你怎么回事”……等言语,会降低学生进行学习的自信心。长久以往,学生也会默认家长的批评,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也就会自暴自弃,更不主动地进行学习了。

可见,家庭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基础人类行为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建。因此,家长应当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从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家庭教育模式和语言的变革,为学生的成长做好后盾。

2.家庭教育是权威

社会学家塔尔德先生曾经提出“模仿法则”的理论,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在这其中模仿是最常见的,说明了“模仿”的重要性。而在学生的成长阶段中,与家长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来说,家长自身的行为和语言,更能够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学生会在无意识中学习和模仿家长。究其根本是家长在学生心中具有权威性,可见,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自主接受父母的建议,促进自身的成长。同时,父母也会在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敬畏感,让学生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际行动当中,如此良好的循环往复,能够让学生对家长又敬又爱,使得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遇到问题时,学生也会主动地询问自己的父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也在学生的心理中具有权威性。因此,家长应当谨言慎行,为学生的成长起到榜样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在模仿家长行为中,促进自身的成长。

3.家庭教育是弥补

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几十名的学生,但是负责学生的教师只有有限的几个,教师不可能随时了解到班级中所有学生的成长情况,也不可能针对所有学生的实际知识认知情况和学习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指导。这时,就需要家长在其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了。每一位学生都是家庭的延续,每一位学生的背后也代表了一个家庭。在开展教育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

在传统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形式,只有家长会和家访两种形式,无论是上述的哪种形式,对时间和地点的要求较高,因此制约了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进程。而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即时通讯技术被创造出来。在促进家庭教育参与学生的教学工作中时,教师可以指导家长使用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搭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弥补学校教育中的缺憾,在教师和学校的辅助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的成长。

显而易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弥补,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如何采用有效地策略,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促进家庭教育发挥应有的价值,仍然是我们思考的关键问题。在之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当继续探索将家庭教育引入课堂的方法,构建完整的家庭教育体系,促进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之中。

参考文献

[1]崔英姬.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17(31):165-166

[2]王琛.浅析新时期家庭教育素养的重要性[J].甘肃科技,2017.33(08):45-47+32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6篇

题目: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教育学依据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美国家庭学校教育。通过对美国家庭学校产生、发展所依据的相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从一个角度证明了美国家庭学校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学依据

美国是世界上初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家庭学校教育便是起源于17~19世纪,再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在家庭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学若干思潮为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总结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新自由主义教育观

受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影响的新自由主义教育观,其核心思想是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反对国家对教育领域的干预和包揽,主张改造公立学校,发挥教育私有或民营的作用。80年代初,一系列科学研究结果和调查报告触发了美国公众对公立学校的激烈指责:“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在平庸主义的浪潮中不断被磨蚀,这将威胁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1983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表了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主张对现有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其中的主要措施就是通过教育分权、择校运动和公立教育私营化等进行“教育重建”,将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

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教育观主张追求公立学校私营化、家长自由择校的目标,打破公立教育管理体制,并将顾客选择理念引入课程设计,增强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这些都无疑为“磁石学校”“家庭学校”“特许学校”及“教育券”等多种教育制度的试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二、反文化左翼教育思潮

波士顿教育家约翰·霍尔特(John Holt)被认为是世界上对家庭学校教育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之一。1964年,霍尔特出版了他的首部著作《孩子是如何失败的》(How Children Fail),三年后,霍尔特出版了另一本书《孩子是如何学习的》(How Children Learn)。在这两本书中,霍尔特指出在校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败不是由于学校不尽力,而是由于学校本身的原因。此外,他还对儿童的学习程序,以及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失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由此他认为最文明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在家中接受教育,完全脱离学校。

1980年,霍尔特又补充道:“我想澄清的是我并没有把家庭学校作为某种解决学校弊端的方法。我认为家庭是探索世界合适的起点,而探索世界就是所谓的学习和教育。不论学校有多么好,家庭也仍然是最好的起点。”

霍尔特的一生为倡导和巩固新兴的家庭学校运动付出了不懈努力,其教育观点被概括为“unschooling”。由于霍尔特思想中包含着激进的反文化的因素,因而他的理论被看作是反文化左翼教育思潮的代表。

三、宗教右翼教育思潮

几乎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教育专家雷·莫尔(Ray Moore)和多萝西·莫尔(Dorothy Moore)开始对快速发展的早期儿童教育运动的学术有效性进行研究。

这项研究包括了对其他学者的独立研究,也包括了对超过800份关于早期儿童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调查的研究。在进行了数项研究,特别是将其中20个高年级学生与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后,莫尔夫妇得出了如下结论:“多动症、近视和识字困难等发展问题是过早地使儿童神经机制与心理承受过重的持续性的学术活动的结果,如阅读、写作等。”

他们早期的观点显示,多年来在家庭中与家长互动而形成的情感上的联系和发展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而长期的影响。但这一过程随着儿童提早入学而被破坏。因此,他们主张大多数儿童最好呆在家里。他们还认为,8~12岁之前的正规学校教育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对儿童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男孩而言(因为男孩晚熟)。莫尔夫妇将他们的发现公之于众,即正规的学校教育损害了儿童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精神甚至生理方面的发展。他们主张身心健全的儿童在8~10岁之前都不应该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严重的残疾和智力低下的儿童除外)。

在莫尔夫妇关于家庭学校的思想中有一个普遍的主题,那就是认为家庭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将学校模式引入家庭的一种尝试,或者说将家庭学校教育视为学校的开端也是不对的。他们将家庭学校教育看作一种由家庭成员参与的、很自然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与霍尔特的思想不同的是,莫尔夫妇的教育理论充满了宗教主义的因素,因而他们的思想也被看作是宗教右翼教育思潮的代表。

综上所述,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在教育学方面有着十分充分的理论依据,这些依据都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合理性,并推动美国家庭学校不断地向前发展。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7篇

题目:重男轻女的背后有家长看不见的阴影

〔关键词〕家庭教育;重男轻女;心理阴影

〔中圖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2-0077-02

一天中午,一名提前预约的女生准时来做心理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女孩讲到了自己的情绪困扰、交友困扰,也讲到了自己家里复杂的人际关系。她讲的有关她和她弟弟的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她家里,有姐弟三人,她排行老二,下面有一个比她小三岁的弟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姐弟三人一直由祖父母代为照顾。女孩说,奶奶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只要他们姐弟之间打架、吵嘴,在奶奶那里,错的都是女孩和她姐姐。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而女孩只要被奶奶责打一次,心里对弟弟的恨就更增添一分。但是这样的气,她无法发泄在奶奶身上,也不敢发泄在奶奶身上。于是,女孩会找一些奶奶顾及不上的时机欺负弟弟。而欺负发生频率最高的阶段,则是在她和弟弟一起上小学的那几年时间里。上学的路上,她多次殴打弟弟。女孩告诉我,奶奶打她一次、骂她一次,她就殴打弟弟一次,否则自己心里就会憋得慌。而弟弟由于被她恐吓,也不敢告诉奶奶。

回忆起以往种种,女孩哭着说,尽管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但是只要想起,便觉得特别愧疚,特别对不住弟弟。因为重男轻女的并不是弟弟本人,而是奶奶。现在弟弟已经上七年级了,她发现他个性懦弱,缺乏阳刚之气。女孩思来想去,认为是自己当初的殴打造成了弟弟的性格。每每思虑至此,她心里的愧疚便更加沉重,如一块石头压在心间,无法移走。

女孩叹息道,当时自己太不懂事了,如果能重来,她绝不会那样对待弟弟。听着这个女孩的诉说,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重男轻女是个社会话题,也是长久以来难以撼动的封建思想和行为。当下社会,虽多有改观,但仍然存在,并一时还做不到彻底消除。在多子女的家庭里面,男孩往往更多地得到来自父母辈或者祖父母辈的关心、爱护。这种关心、爱护,不仅有精神层面的,更有物质层面的,而且都是建立在损害女孩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每个家庭的资源会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而被逐渐摊薄,具有重男轻女思想的成人们只有通过“剥削”女孩才能使有限的资源更多地集中到男孩身上,以实现他们财富传承和血脉传承的愿望。重男轻女这种思想,得益的最终受体是作为成人的父母及其他“重要他人”,因为男孩是满足他们人生期望的载体;而受到伤害的,则不仅仅是女孩,更有那些被千疼万宠、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掉的男孩。因为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女孩,都会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尊严、人格在被践踏,在被用来维护家里的那个男孩。她们自然会起身反击。这个反击,绝大多数是在暗地里进行的,是在成人们看不到的背后进行的。

这个过来找我咨询的女孩,在上初中之前,便停止了对弟弟的殴打,并且在后续的时光里还对弟弟产生了愧疚心理。可是,不是所有的反击都会在某个时刻戛然而止,有的甚至还有可能延续到兄弟姐妹们成年以后的生活。我有一位已经过世的亲戚,在生了三个女儿后,终于生了儿子。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家里都是尽力满足儿子的需求,而对于女孩们,则是随便应付。后来,机缘巧合的是,三个姐姐通过表姑奶奶的介绍,都嫁到了上海近郊,且在后来依靠拆迁这一政府行为,实现了家庭财产的增值,家家住上了别墅;而弟弟呢,就没有姐姐们的好运,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因此,他常常受到姐姐们的嘲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姐姐们宁愿冷眼旁观,也不愿意帮助他。这怕是他们已经过世的父母不曾想象得到的。

所以,作为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如何不要重男轻女。因为总有在你们看不见的地方,或者在你们无能为力的地方,女孩们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来发泄积累已久的愤怒,对男孩进行身体攻击,或者精神攻击。

2016年1月1日,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个政策满足了很多想生育二孩的家庭的愿望。然而,对于两个孩子的态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强烈要生育男孩的家庭来说,在生育前,夫妻做好心理建设,做好亲属中重要他人的思想工作,同等对待两个孩子,就显得特别重要。

子女希望得到父母、祖父母的爱,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子女们能够生存下来的重要倚仗。无论哪一个子女,在自我意识上,都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都会认为自己应该得到一份来自他们平等的爱。有了这份爱,他们会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感。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更好地和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为人父母者,内心最大的愿望,不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和睦相处,真诚相待嘛!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8篇

题目: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摘要:我国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个人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形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实际的调研结果来看,当前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成为摆在广大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具体实践,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浅谈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文化;实践探究;德育教育;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3-0009-01

作为孩子成长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很多人只关注到了家庭在孩子生活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了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自然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关注。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再次走入人们视野。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國形成了渊远流长,灿烂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人们成长路上的指明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一些理念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可见,对于当今的家庭教育而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轻德重智

在应试教育大氛围的影响下,部分家长将分数作为衡量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准,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智力培育上,无形之中忽视了孩子的德育。实质上,良好的行为品德才是孩子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在这种舍本逐末的教育理念下,可能会导致德不配位。

(2)宠溺放任

当前家庭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受到全家人的宠爱,大部分家长没有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尺度,一味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基本上处于放任状态。久而久之,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养成自私、放松、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家长溺爱放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导致其出现个性缺陷,最终导致孩子在心理和品德方面出现问题。

2.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将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对于家长的发展,还是孩子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提高家长的综合素养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成长的过程。在家庭这所特殊的“学校”内,家长是老师。站在孩子成长的长远角度,家长也是陪伴孩子最长的老师。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家长个人综合素养的高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正所谓,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家庭教育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吸收,使传统文化更好的引导和约束家长自身的行为规范,从而实现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家长个人的综合素养,而且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部分家长没有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即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当然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家庭教育更加具体明确。传统文化重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比如,劳动习惯、生活习惯、作息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孩子的人才教育和品格教育。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地渗透,进而健全孩子人格。

(3)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在上下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孕育产生并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激发并引领着中华民族不断奋进,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行为规范、人格、品德、意志等多方面的内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家庭日常教育中,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以启迪孩子心智,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3.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代在发展,人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人成才的基础前提和重要保障。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广大家长要充分并且正确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孩子的品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家芬.小议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影响[J].新课程学习(上),2013(08)

[2]蔡丽.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

[3]巢秀珍.重塑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主导地位①—基于弟子规的实践方略[J].中小学德育,2019(04):32-35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9篇

题目: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刍议

摘要: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教育学已经步入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也就是学前教育学还有普通教育学以及高等教育学这三种教育学并立的局面。本文对学前教育学还有普通教育学,以及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教育学的未来展开了一定的论述,以期推动教育学的发展还有进步。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关系

引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仍然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育学刚诞生的时候主要是研究普通教育,目的是为了研究师资的培训还有学生的培养,随着普通教育学的兴起学前教育也逐渐地步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不过学前教育一直处在独自发展的境地。二战之后高等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时候学者们提出了高等教育学这个概念。

一、教育学的概述及分裂

(一)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还有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多数是存在于人类的生活当中[1]。通过对教育现象还有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教育学的分裂

教育学和其他的学科一样都是按照研究的对象进行命名的,不过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比较模糊的,下面就学前教育学还有普通教育学,以及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一)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化

从广义的角度看,学前教育应该是人类最早经历的一个教育阶段,不过教育并不是严格地按照教育阶段的先后来进行的,系统的教育研究也和教育的阶段无关。在教育学被等同为普通教育学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规模比较小的学前教育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且相关的先进理论也是层出不穷。目前,通常把福禄贝尔作为学前教育学的鼻祖,他在《幼儿园教育学》还有《幼儿园书信集》等著作当中都提出了学前教育必须要适应儿童的成长,而且要将儿童的自我活动作为基础等学术观点。自理论上让学前教育学逐渐从普通教育学当中分化出去,加上霍尔以及乌申斯基等著名的教育学家为创立学前教育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进一步地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门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的话,学前教育学甚至比学前教育的实践发展更加超前。

(二)教育学等同于普通教育学

国民教育运动的快速兴起使得师范教育的兴起也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师范教育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的教师,教育学是一门必需的课程。教育学是把学生的可塑性当作基本的概念,在这样的概念下,当时在教育学中研究的对象只能是普通教育,并且关注的也是课堂教学,其研究的动力来源于实践经验的迫切需求,最初的目的是用于指导还有规范学校的教育实践。从这里也能看出,教育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发展的最初并不是很完备,而且也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备[2]。从各学科的分类来说的话,需要把一切的教育都视作研究对象的教育学还有把普通教育视作研究对象的普通教育学之间进行区分,在现阶段很多的师范类院校当中,教育学都应该正名为普通学校教育学,或者是普通教育学。与此同时,因为对普通教育学来说师资培训所具有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使得教育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关注教什么还有怎样教的一门学问或者是艺术,一直以来都没能转变成为关注什么是教育的一门学术性学科,都是和普通教育学之间进行了等同。

二、教育学的未来

教育学的未来不光关系到教育学研究评价的历史还有现状,而且还关系到教育学对未来的探测。因此,在学术界当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派,有一派是吴钢作为代表,他认为教育学应该终结,还有一派是郑金洲作为代表,他认为教育学不应该走向终结。两派之间进行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基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教育研究已经突破了赫尔巴特模式并且走向了分化,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教育学已经步入了终结,第二个问题是逻辑的起点问题还有体系问题,以及元教育学问题,是不是证明研究已经步入了误区。针对第一个问题,吴刚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即使突破了赫尔巴特模式教育学还是以教育原理还有教育概论的面目进行延续,并且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表达,不过在各个分支研究的入侵之下,教育学除了要剪贴各个研究成果之外,其理论价值也在日渐萎缩,所以应该步入终结。以郑金洲为代表的一派则对这个观点提出了异议,对吴钢那一派阐述的事实进行了肯定,不过也指出了其只分析却不综合的问题,这一派认为教育学不但不会走向终结,而且还会趋向得更加深入[3]。针对第二个问题,吴钢那一派把焦点转移到了体系上面,认为体系的本质是学科分析的框架,如果教育学不存在的话,那么也就没有体系存在,而且还认为教育学一直在剪贴其他的知识,模仿开始就意味着学术的创造结束。郑金洲为代表的那一派认为吴钢那一派的言论,是因为对国内教育学的生长以及发展背景的无知,而且认为其与传统进行决裂的学术态度是非常不科学的。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学还有普通教育学,以及高等教育学之间必然可以得到有机的融合,进而有效地推动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刍议——兼论教育学的未来[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3-8.

[2]王琦博.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的讨论——兼论教育学的未来[J].《青年文学家》,2011(23):26-27.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10篇

题目:浅谈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起着一个奠基作用,而如何提高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是我们每一位家长与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所不断探究的问题,本文从此问题作为切入点,深刻分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导致学校教育环节出现漏洞,以及如何及时修补这些漏洞给予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 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6-0015-01

1.家庭教育在学生受教体系中的重要性

每一个学生从呱呱坠地之时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无论是语言,性格,行为习惯还是思维方式方面,无一都渗透了家庭教育的特点,所以家庭教育应该是影响学生最初受教因素的基础。古时就已经有“子不教,父之过”这一说,这就表明了家庭教育的初始性、持久性,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密的教育关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而学校教育更偏向于对学生展开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知识文化的学习系统,让学生在这个有序的学习系统中进行自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其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其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思维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而这些学习的必要因素又正好是从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得来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偏重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塑造,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偏重于对学生思想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两者相比,前者自然比后者更占据着主要作用,因为在我们的当今教学思想中“古今中外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一个人倘若没有树立好自我的三观,拥有良好的道德品德,那么即使拥有再高的知识水平,拥有再多的科学文化知识,那么也是枉然,所以,家长应该将家庭教育重视起来,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受教环境,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材。

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虽然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思想,才有可能让学生拥有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二者紧密联系,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受教环境。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着重表面在教育侧重点方面以及信息互换方面。首先家庭教育是一个帮助学生充分认清自我,拥有自主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养成一个自我三观的阶段,但是学校教育则是更偏重于帮助学生建立其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学会外在知识,从而内化成自我行为准则。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之中,家庭教育不仅仅只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问题,也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而学校教育也不仅仅只着眼于学生的成绩问题,也关注于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志向培养,两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相辅相成,既让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自我努力的价值以及为之努力的方向目标,让学生如一只正确航行的小船,拥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两只优秀船桨,在其帮助下驶向成功的彼岸。同时在学生受教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就会导致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的不同,所以其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那么这个信息从何而得呢?自然就是从家庭教育中得来,只有家庭与学校方面保持良好的联系,相互沟通,家庭向学校提供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学校又根据从家庭得来的信息对自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及时进行调整,制定出一条最符合学生发展的道路,同时将学生信息及时回报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发现学生思想、行为上的漏洞,及时进行填补,这样以来,两者相互配合,才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良好融合的措施若干

(1)疏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

我们知道良好的交流是开展良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因素之一,只有家庭和学习双方彼此沟通,彼此信任,在双方之间搭建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才有可能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开展更为高效。例如,除了面对面交流之外,教师不妨采用电话交流,在现代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校迅通这种可以迅速拉近家长与老师之间距离的通信工具值得被推广,通过这种新型的沟通模式,使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与生活情況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向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提出一定的意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修复教学中的漏洞。

(2)增加家长家校合作意识

要想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起来,首先要让广大家长意识到家校合作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家校合作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整合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的一种高效途径,让家长明白家校合作的目的所在,明白自己在家校合作中所承担的责任,积极配合教师,完善家庭教育环境,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不再认为教导学生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要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学生中无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只有真正的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才可以对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学生在学校拥有良好的学习意识。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只有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共同构建一个合理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受到充分的教育,才可能让学生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平平.小学生品德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8

[2]李述永.家长关怀与少年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11篇

题目: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摘要:每一位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孩子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国之栋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活即教育。可见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有了生活便有了教育。我们生活的环境除社会环境之外,就是家庭环境,家庭是生活的开端,是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要,它是孩子最初接受的教育,也是最基本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

关键词: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小学生

從孩子呱呱坠地时起,家庭教育就已经应运而生,要使孩子从小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就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小学是孩子步入学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才能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那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究竟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我们必须先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深入探讨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1.什么是家庭教育,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家庭教育就是一个人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复杂性、灵活性、长期性、权威性、感染性、针对性和及时性、继承性的特点。

全面性顾名思义,就是家庭教育的范围比较广泛,家庭教育虽然作为教育中的独立出来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也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相连,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没有顾及到的,家庭教育也要包含,家庭教育的管理范围是全面的。此外,家庭教育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也可以成为被教育者,家庭教育中存在孩子,就存在责任,这种责任是全面而义不容辞的,例如生孩子、抚养孩子等等。家庭教育需要管理的内容包括方方面面,例如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人处世的礼仪、对待挫折的反应以及他们的吃穿住行等。

广泛性也就是家庭教育的普遍性,家长的榜样作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等等,都是随时随地发生的,现如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家长的素质也逐渐提高了,他们渴望孩子更加出色,为此他们自己愿意树立一个正确的形象,以这样的方式影响孩子,有的孩子会无意识地进行模仿。有的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但并不等于它们家庭中不存在家庭教育,每位家长的内心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因此,他们必然对子女有所期望和影响,在乎他们的能力、了解他们的性格、希望他们拥有怎样的工作等,这样看来,家庭教育是非常广泛的。

家庭教育具有复杂性,它没有规定的教育内容和学制,家庭关系复杂,家庭中谁是谁的孩子是自然形成的,不能人为控制和更改,子女对父母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也没有衡量标准的,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特殊,有的父母管教不了孩子,也左右不了家庭附近环境的影响以及他人的看法,许多孩子难管教,父母威严不够,也有的孩子听到别人不正确言论却深信不疑,不再相信父母,从而就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总的来说,教育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家庭中的教育、学校里的教育和社会上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固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由专业的老师组织系统的传授知识和经验,有专门的书籍进行理论学习,并且老师们地知识水平也大致相同,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模式使孩子获得知识,教育中还将要学习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分为不同学科,不同学科的老师负责授教不同的内容,而家庭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教育方式也需要灵活应变,它不会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例如与孩子出门旅行、在家吃饭、在路上看到什么样的现象……都可以找到机会向孩子进行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十分灵活。

家庭教育典型的特点是具有长期性,正如字面上的意思,它的时间长,是人的一生,它比任何其他教育的时间都要长,影响也更为深刻,从一个孩子的呱呱坠地,到他离开人世,他都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每个人在年龄的不同阶段受到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不一样,但家庭教育始终伴随,直到死亡,有的人可能会质疑,一个老人的父母已经去世,如何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即使他的父母已经老去,但是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人的一生变幻莫测,有的父母反而能从孩子身上领悟到深刻的道理,这也体现出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可以灵活多变,除了父母对子女,还可能是子女对父母,也可能是姐姐对妹妹,哥哥对妹妹等。

感染性主要是家庭教育对孩子起到的感染作用。家庭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一个家庭中存在怎样的教育氛围会体现出家庭的方方面面,例如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家人的生活习惯等。家长的言行举止通过外在形式变现出来,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就是家庭教育的渗透性。

父母是生育孩子、教育孩子的人,在孩子心中父母是伟大的,是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亲人,父母始终是孩子的长辈,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话在孩子心中有一定权威性。

父母和子女是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信任度高,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性格、脾气都有一定的了解,正如”知子莫过父,知女莫过母”,这为家长及时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供了条件。孩子会用从父母那里受到的影响形成自己的观点、养成的习惯去生活,因此家庭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影响在于方方面面,只有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才不会忽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影响的作用。

2.家庭教育對小学生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1)家庭环境与教育

家庭是人最初的成长环境,也是首先接触教育的环境,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是与家庭成员有关,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都在安安静静地看书,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对书产生兴趣,如果父母都在玩手机,那么学生也会寻找自己的乐趣,或者心理上对父母手中的玩具感到十分好奇,不仅如此,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创造一种特殊的环境,父母喜欢争吵,那么该学生就生活在一种争吵好斗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就是家庭环境与教育之间的联系。

(2)行为习惯与家庭教育

经研究发现,大多数听话、懂事的孩子的父母也往往知书达礼,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而相反一个时常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不住,并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动不动就玩手指头、桌子上文具的小孩,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有所欠缺,我们班就存在少部分学生,经常拖欠家庭作业,书面不整洁,文具用品少,甚至他的衣着邋遢不整洁……与他的家长沟通交流后发现,家长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只注重最终的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动不动就对孩子拳脚相加,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3)信息时代下的小学生与家庭教育

如今,我们处在信息化时代,信息量大、面广,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对新奇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新事物快,在这样的条件下,利益和弊端也更加突出,这就导致了家庭教育更加复杂化。包括小学生在内,几乎人人一部手机,有的小学生热衷于接受新事物,应接不暇的信息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达到了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水平;但也有部分学生欲望得不到满足,不能明辨是非,克制能力不够,导致他们沉迷于游戏,难以自拔,这就需要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

3.家庭教育中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

(1)家庭环境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便学会喜欢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我国也有孟母三迁的历史,由此可知,不一样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2)父母的通情达理

沟通是心与心之间交流的桥梁,倾听是这座桥梁上开出的花朵,沟通与倾听相结合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家庭中有通情达理的父母,便不会因小事而伤和气,他们在与人交流时,更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在面对困难时,更愿意选择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在他们的教育下,孩子也会更加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积极面对生活。相反,如果父母遇事斤斤计较,常常在家里吵吵闹闹,那么他们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也是一味的要求和批评,这样孩子心理易扭曲,要么变得敏感脆弱,要么变得嚣张跋扈。因此,父母的通情达理与孩子的性格紧紧联系着。

(3)家庭教育中的阶段性

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指出:”环境在心理发展中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每个阶段和每一年龄的感知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孩子总是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不同之处,例如孩子在婴儿时期与青年时期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这也意味着家庭教育应当根据孩子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

4.如何正确进行家庭教育

(1)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教育

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比消极低靡地抱怨生活要好得多,有的家长将孩子学不会归结于不努力、智力缺陷等原因,忽略孩子的实际年龄,对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打击和肢体上的暴力,有的孩子长大后就有了很严重的自卑心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对孩子多一些耐心,细心引导,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让孩子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2)关注和关心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教育中,首先应做到关注和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关心孩子的学习成长,关住他们的兴趣爱好,关心他们的衣食冷暖,在生活中,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感情是了解孩子情况的基础。

(3)注意孩子发展的阶段性

正如家庭教育中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里面提到的,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认知发展特点,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应当遵循孩子认知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说教和鞭策,同时也要注意孩子身心发展的平衡,不能拔高,孩子的接受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急于求成反而会是拔苗助长。

总之,小学是孩子脱离父母进入系统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达成共识,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这既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也是一门颇有学问的科学。

参考文献

[1]胡译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J].知识窗,2018(1)

[2]宋师华.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8(012):30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12篇

题目:对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现象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而现象学被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带来了理论养分及重要影响。家庭教育活动及家庭教育研究所使用的生活、实践、情境、交往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现象学意义。本文尝试从现象学教育学三个不同的视角对家庭教育现象进行探究,以期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家庭教育活动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现象学教育学;家庭教育;意向性;主体间性;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39-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实证主义方法思潮的影响,教育现象被割裂为各个部分孤立研究,教育学缺乏坚实可靠的基础,以致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遭到抹杀,教育失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丰富性。20世纪初期现象学被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研究与实践带来了理论养分及重要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关注受教育者交互主体性,强调教育应立足于具体的实践场景,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和丰富生活体验,追求主体间以及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流动性。这些研究对儿童以及成人都具有潜在的价值,给当前教育研究以至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对教育研究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基于现象学教育学探讨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

1900年,德国人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发表标志着一种新的哲学—现象学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现象学教育学在欧美教育思想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象学教育学是一种理论或方法,它试图用现象学思想来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关注的是孩子日常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研究目的是为了获得日常生活体验的教育本质和教育意义。

1.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理论。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具有意向性。人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它就像一束光“投射”到某物上,在每一种活动的我思中,一种从纯粹自我放射出的目光指向该意识相关物的“对象”,指向物体,指向事务等,这有所指向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在意向活动的动态构建过程中,一切意向活动都带有一种背景或一种“域的构成”,当我们的意识指向某物时,我们不仅仅只是看到一个单独的对象,而且同时背景也参与了意向性的构成,这就是视域中的直观体验。

2.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始于胡塞尔晚年时期。主体间性也叫交互主体性,它强调主体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即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强调了一种对他者的尊重,彰显了教育中人的真实存在价值。这种主体间性有助于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的相处。

3.回归生活世界,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世界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一个直观的前反思世界,人们就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人们就在生活世界中体验、感悟。与教育相关的世界就是教育生活世界。范梅南提出“生活经验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必须从生活世界出发,在他的现象学教育学著作《儿童生活的隐秘世界》一书中,他对儿童的秘密体验做了详细的描述,同时也对大量的现象学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只有在不断实现的教育生活中,教育的意义才能得以显现。因此,教育学要着眼于儿童生活,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

二、对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家庭教育通常是一种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孩子从一出生就接受了家庭的“视域”,孩子不是“零起点”,也不是“空心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视域,所以要想顺利走进一个孩子的视域,促进孩子的发展,家庭或第一视域是教育开始的地方。

1.父母应具有“心向着孩子”的教育学意向。从现象学教育学角度上讲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意向性关系,即父母总是有一种为孩子好的某种向善的动机,这种动机指向于孩子积极健康的生长和发展。这种意向性以孩子自身发展为本位的,尊重孩子的生活世界、生活体验及人格等诸多方面。例如家长利用假期带孩子旅游,周末带孩子去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去少年宫参加培训班,这些都反映了家长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学意向。但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生活任意干涉,不尊重儿童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父母期望孩子能成为他们意向中明日之星、明日之家而忽略孩子的意向性,给孩子强加各种兴趣班、培训班,无形中扼杀孩子的个性;许多父母功利心强,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味牺牲孩子的所有休息时间,不顾及孩子身心发展健康来提高所谓的成绩分数,殊不知他们已是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制造者之一。

2.父母应尊重理解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作为一个主体性和独特性共存的人,儿童是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他们生活在他们独特的生活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有自我意识、自我情感、秘密和对事物的看法。因此,教育应当善于发现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独特价值,认真对待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在愉快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有些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有秘密不愿意让父母知道時,就想当然以为这是孩子是学坏的表现,他们用心良苦、费尽心思通过各种不良手段窥探孩子的隐私,殊不知这是在摧残孩子的尊严和人格,重创亲子关系。孩子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而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我们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在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尊重别人。从另一个层面上理解,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能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感、责任感,以及自主性和人际交往的亲密性。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秘密,宽容理解,给予空间;同时正确引导孩子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现象学教育学呼吁平等对话、民主交流的亲子交往方式。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人,儿童是可教的,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主体人;我们还应认识到主体交互性,即儿童有着许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也能对成人产生启迪教育作用。父母应树立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意识,父母、孩子双方在此过程中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两代人共同成长。

3.父母应关注孩子对生活世界的体验和领悟。儿童生活世界是指儿童的全部生活实践,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统一体。儿童是有独立的思想情感和体悟的生命体,他们对世界的体验和感知是独特的。儿童的生活世界其实就是充满童真、童趣与童话般的世界。儿童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轻松自在的,天真烂漫的,诗情画意的,多姿多彩的。然而,许多父母把儿童看成是理性动物,忽略儿童的感性世界,儿童的内心情感、生活体验被排除在知识学习之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很多孩子居然不知道胡萝卜是长在地里的,青蛙是生活在水里的。孩子们对生活世界常识了解的缺失,不得不让我们家长反思我们的孩子是否感受过大自然中的美妙,我们的孩子童年的快乐是否被我们无情地掠取了。在很多电视网络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囫囵吞枣地模仿成人的言行,父母的生活世界的无意的影响和无形的渗入使不少孩子变成小大人,而孩子们愈来愈远地离开了人生中最宝贵最珍惜而又最短暂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物质世界日渐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日渐荒废,这不得不让我们深省我们的家庭教育。因此,父母要多关注孩子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反应样式和感悟,关注儿童的主动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启示意义[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2]朱忠琴.现象学教育学视阈下的家庭教育[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3]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8)

[5]王声平,苏雪梅.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13篇

题目: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研究

摘要:学生德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彰显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教育效度。父母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师,对学生德育的培育具有直接的影响效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家庭教育被提上日程,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拓宽路径,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论述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缺失,家庭教育中德育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德育;学生成长

1.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言行举止与学生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效度。在素质教育理念视域下,提倡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要求教育领域不仅要重视学生智育、更要重视学生德育,实现德育、智育的相融合,这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德育的开展指明方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视学生德育培育,根据学生成长需要,从道德、品质上给予一定的引领,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父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以言传身教为导向,树立模范,能够潜移默化引领、教育学生。由此可见,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在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2.家庭教育中德育缺失

(1)过分依赖于学校教育,错误引导

传递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自己负责子女的衣食住行,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即可。事实上,这种想法过于落后,与时代发展意愿背道而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固然具有主要的责任,但身为父母也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放任不管,双方都应该在学生德育教育上各尽其责,协同合作,一同管教、引领学生,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有道德的新青年。但从当前学生德育教育现状来看,多数父母过于依赖于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德育培育不佳。很多学生的父母工作较为忙碌,为了解决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会将孩子交于孩子爷爷奶奶进行照顾。很多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没有相应的重视程度,认为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属于孩子天性,目前孩子年龄还小以后慢慢培养就好,甚至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引导和示范。需要特别注重的是孩子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三观”并没有建设完成,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所以会对家长的行为进行模仿。父母以及孩子长辈对其错误性的引导包括: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不愿意与他们进行合作和分享等等。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不能将德育教育完全交于学校,同时也要注重家庭环境中的德育教育。

(2)重视智育,忽视德育

父母“望子成龙”的思想观念,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无法更改。在此观念影響下,多数父母较为重视学生智育的培育,却忽视学生德育教育,使学生虽然成绩、智力等方面发展良好,但道德水平低下,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发展不仅重视学生专业化能力,更重视学生道德教育、素养教育,需要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家庭教育过分的重视智育,一味的强调学生成绩,缺乏言传身教效度,使学生道德素养缺乏。当孩子回到家以后,父母更多的会向其询问,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没有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上课有没有认真的听讲。然后孩子闲余时间家长会要求孩子阅读课外书籍,或者提供一些新的功课,更多的是注重孩子学习方面的成长,对于孩子品德教育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很多家长对孩子培养的理念过于片面,他们对于孩子成功的评判标准在于孩子是否努力的学习,将来是否能够进入重点学校。如果孩子在考试中并没有获得优异的成绩,家长就认为孩子存在较多的缺点,潜移默化影响下孩子脑海中也认为学习和完成家长交代的补习任务是其成长阶段的主要、全面内容,其它事情与自己无关,孩子教育背离了家庭教育的目标。

3.家庭教育中德育策略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学生成长过程,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转变以往教育观念,不仅要重视学生智育,更要关心学生德育,实现两者的相融合,相辅相成的一同引领、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以此更好的成长、成才。因此,身为父母,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通过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意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以此使学生德育、智育同发展。例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重视榜样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选取适合的榜样人物教育学生,为学生讲解榜样人物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受到感染,效仿榜样人物,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与此同时,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营造公平、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改变不科学的教育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家庭德育教育水平。家长需要明确孩子是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并不是学习的机器,虽然学习对于孩子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但并不代表学习就是孩子生活的以及教育的全部内容。要引导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是为了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引导其养成愿意帮助他人的思想以及坚韧的品格,这样孩子脱离父母保护在面对社会中种种问题之时,能够抵御不良因素对自身的诱惑,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能够不惧艰难险阻勇攀高峰。

(2)增强家庭教育者素养

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直接、间接的教育效度,在家庭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父母身为教育者,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进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教育氛围。首先,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能够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同样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素养。与此同时,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能够轻易的察觉、感应到父母的情感变化。因此,父母应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为子女树立榜样,给予子女传递正能量。其次,父母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与德育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引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例如:父母应观察学生,知晓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适当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以平等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促进学生成长,以此将自身自身体系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德育培育。家长要明白自己身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举止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格的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例如:家长与孩子走在马路上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存在后,家长需要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以及违反交通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帮助其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范的习惯。看到马路上有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捡起来将其扔进附近的垃圾桶,告知孩子“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我们一样,但是我们要做好自己,主动的去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举手之劳而已。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

(3)加强与学校的交流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做到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模式,实现两者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德育教育平台。因此,在日常教育中,父母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加强与教师的交流,通过交流知晓学生在校情况,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学生排解忧愁,促进学生德育培育。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应与家庭教育合作,从父母哪里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渗透德育教育,实现家园共育模式。

4.结语

综上所述,父母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师,应重视子女的教育工作,不仅要关心子女的成长,更要促进子女成人,以此使子女更好的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新时代背景下,应重视家庭教育,以德育教育为导向,不断的向学生传递我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美德,引领学生正确认知人生,培育学生德育能力,进而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罗辉.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策略推进[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8):138-139

[2]胡吉人.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成才之路,2019(05):20

[3]韩慧芳.新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8(24):99-101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14篇

题目:网络时代下家庭教育

摘要:如今,在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家庭。家庭的教育、家庭的发展、亲子间关系的变化无不打上网络时代的烙印。网络时代为家庭教育实践创造了新的天地与机遇。同时,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斷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电脑、手机等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我们不能再一味地认为网络就是游戏,孩子会在网络中成瘾,视它为洪水猛兽一般,避而不谈。网络时代下,亲子关系、学习方式等发生的变化,家庭教育要何如做出调整?

关键词: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双刃剑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2-0023-02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截至2018年12月,线下支付习惯持续巩固;互联网娱乐进入规范发展轨道,短视频用户使用率近八成;在线政务服务效能得到提升,实时汇入网上申报、排队预约、审批审查结果等信息。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的普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社会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这要求我们对网络必须持正确的态度,要求家长必须改变观念,不再谈网色变。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构建家庭教育新系统。

1.网络是把双刃剑,对家庭教育影响的优与劣

首先,网络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在网络上可以了解、见到一些不常见的动植物、人文景观、历史文物等;孩子能从一些优质、适宜的动画片里学到不少知识,如:过马路时孩子看到红绿灯时会说“红灯停、绿灯行”、一些日常礼貌用语,不得不承认,优质、适宜的动画片是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在网络运营商不断的推出一些给孩子学习的益智类型app,如识字类型的app,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通过动画的演示、游戏情境闯关等模式,吸引了不少家长注册给孩子学习,在使用这些app的同时,也识得了不少字,提高了识字量。其次,通过网络便能学习与交流,孩子可以通过网络与同伴联系、交往;家长可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学习,家长不仅可以习得育儿知识,还可以交流、讨论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如网上支付、网上购物、网上旅游预订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家庭生活离不开网络。

网络是把双刃剑,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必然也会出现新问题与挑战。首先,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趣味性,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与成人,占用了我们大把时间。家长、孩子人手一个电子产品,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缺少户外体育锻炼,我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挑战,会出现视力下降、儿童发育不良等问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网络成瘾,沉迷于网络,容易使未成年人减少人际间交流,产生自闭倾向。其次,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孩子们尚不会辨别信息的好坏,网络垃圾信息会弱化孩子的道德意识。最后,疏远亲子间亲密关系,在网络技术方面孩子的学习能力总是令人吃惊,有时是成人跟不上的,当孩子无处去发泄心声时,往往会在网上寻找自己的知音,向网友吐露自己的心声。

2.网络时代下家庭教育的对策与方法

(1)不断学习,建立成长型家庭

“如果孩子们在网络教育方面先行了一步的话,成人们应该做的就是奋起直追。”孩子的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孩子对网络技术的学习速度往往超过成人。如果家长再不放下权威,虚心学习,亲子间不免产生隔阂、代沟。如一些不断兴起的网络用语、表情包等等,父母们往往听得、看得一头雾水,谈何交流。时代的号角已吹响,家长必须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加强学习,打造成长型家庭,父母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2)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要求孩子不沉溺于电子产品,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榜样示范,自己先把电子产品放下,试问一个手机不离手的家长要求孩子不准玩手机,那家长的权威必然受到挑战,为什么你可以玩我不可以呢?有些孩子可能会在监督与控制下,迫于无奈暂时先放下,一旦离开了监督与控制,便一发不可收拾的沉溺其中。家长可安排一些时间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父母与孩子共同游戏、共同学习,高质量的陪伴,融洽亲子关系,让阅读更有温度。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丰富孩子的生活

家长往往把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怪罪于网络本身,但其实往往是亲子间缺少高质量的陪伴与回应,父母没有提供有意义的,能转移注意力的活动。总是可以听见“妈妈现在没有空,你先去玩会儿手机、看会儿电视”;孩子不专心吃饭,跑来跑去的时候,也总是有家长提出,“你坐好,我放动画片给你看”;电子产品的效果往往是惊人的,孩子一拿到电子产品就能玩很久,不吵不闹。当家长忙完了,便开始恐吓、命令道“你再看,看久了眼睛会瞎掉,收起来。”当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时候,应该提供适宜孩子的玩具,或者让孩子去寻找同伴;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共情并作出反应,理解孩子的情绪并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

(4)给孩子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还不会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如果这时候家长给了一部属于他的手机,然后再对他处处监督,担心孩子会不会玩物丧志,伴随着焦虑、责骂声,弄的双方都不开心,实在没必要。当你确定孩子自控力还不够强、还无法独立有节制地使用手机的时候,就不要贸然把手机的所有权交给孩子。如果一定要,就用“借用”的方法,给孩子使用权,并约定或、限定时间归还。

3.网络时代下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社会支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1)网络时代下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

网络的不断发展,家长储备的知识已无法满足孩子时,学校应为家长提供学习的渠道,开辟学习途径,支持、鼓励家长多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第一,开展咨询服务。

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提高教育水平。针对个别特殊儿童进行个案指导;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园开展讲座。

第二,展示“家教课堂”,增进家长认识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每个家长对家园合作也有不一样的态度和做法。一是依赖型,过度依赖教师,幼儿好不好是教师的事情。二是应付型,愿听喜不听忧,一听到孩子出现问题,就找各种理由推脱。三是合作型,家长既信任教师,又能经常主动与教师联系,如实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及出现的问题,向教师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及讨论家庭教育方法。因此,班级设置宣传委员,每周定期向家长推送文章,并针对文章组织家长进行线上学习讨论,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家长们在微信群里积极讨论,取长补短。同时,教师也可以就班级出现的某些行为与家长进行讨论,听取家长的意见。

第三,关注幼儿成长,宣传学前教育知识,传播科学育儿新概念。

现在的家长都会把自己曾经做不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到幼儿园能学认字,写字,做算术。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尤为重要。开展线上线下学习,推荐优秀育儿文章,共同探讨育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及育儿经验分享,关注幼儿安全,让幼儿得到更周到的照顾;教师发一些亲子游戏、绘本故事等供家长参考,提供给家长素材,增强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第四,教学运用,玩转课程。

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将一些课堂上的课件、音频等发送给家长。同时,在幼儿园的一些课程中,有些课程需要家长的配合,需要幼儿有前期的生活经验或者是提前准备一些物品,如中班语言《我是三军总司令》,要求孩子提前了解海陆空三军是哪三军;中班主题《来来往往》,要求家长与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共同制作一辆汽车等,这时候教师便可以通过微信发送通知给家长,让家长做好准备工作。

(2)网络时代下家庭教育离不开社会支持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一些黄、赌、毒,孩子尚不会分辨信息的好坏,自制力差且好奇心强,容易受诱惑。社会、政府应当加强相关立法,加大力度清除不良网站;开辟适宜儿童、青少年的网站,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美好的精神家园;发挥社会优质力量,相关专家、机构应为家长、孩子提供理论支持,提供、组织有益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家庭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问题。我们无法避免,只有不断学習,树立成长型思维、建立成长型家庭,提高综合素质,掌握新时代、网络时代下家庭教育的新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足够爱与尊重,高质量的陪伴与回应,我们才能沉着应对,趋利避害,让网络成为家庭教育路上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2]严峰,卜卫.生活在网络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第15篇

题目: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

摘要:传统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缺乏人文意义的关怀,忽视学生的主体经验,忽视师生的交往与对话,等等。范梅南教授以他独特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原料,提出“替代父母的角色是老师”,老师总是从“替代父母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角色和责任,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应该像父母孩子的情感。

关键词:现象学教育学;儿童观;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4

当前的学校教育似乎已越来越偏离教育的本质。教育本应该是一件非常神圣庄严的事情,如今却似乎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大多数教育理论似乎总是以成人的视角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生活的世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忽视了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真正可以促进其发展的东西。

现象学教育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视角,它不再像过去那样探究教育学普遍的规律,而是回到教育的起点,回归教育中最本真的问题,它更加注重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为我们破解当前学校教育的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本文拟从现象学教育学的理论出发,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作初步探讨。

一、现象学教育学的基本理念观点

现象学是20 世纪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创立的。但真正的现象学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40~70年代。马克斯·梅南教授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书《儿童的秘密》《生活体验研究》等对理解和研究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强调教育理论必须注意时代的教育实践,关注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回到事实本身、交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等现象学概念理论和实践有着特殊的意义。

现象学教育学关注生活世界的直接经验,认为“现象的经验,所以现象学研究经验”经验来自于生活世界,所以你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教育的任务是根植于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学生对成长、经验的获得。学生需要完成的是其自身对于生活以及社会的真实理解和感受,以生活为中心,理解生活,把握生活。

现象学教育学领域的知识是参与主体的个人生活经历及其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孩子、文本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提出,教育学包括与孩子或学生相处时的区别善、恶的方式,教师的教育学方式和倾向对学生来说有着某种特定的个人意义。他认为了解儿童的学习就是要理解儿童的经历、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儿童的生活体验。同时,教师应该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具有教学机智。他还指出,儿童需要被认可,认可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每个儿童都希望自己得到认可,他们通过别人的认可来了解自己。 范梅南将教育学的定义为:“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祖母与孙子女在一起的某种际遇”,即“一个成人和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之间的实际活动的关系”。“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之中。”范梅南说:“教育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人) 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 李树英认为,现象学教育学有以下特点:①关注课堂的显性情况,更关注其隐性情况。②关注课堂里面的情况,更关注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世界。③关注教孩子学习知识,更关注孩子学会生存。④关注教师的教育机智。⑤关注现象学的理论,更关注现象学方法在教育中的实践。

现象学教育学认为,教育学实际上是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学生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现象学教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考教育学的方式,更加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教育反思。这种新的思考教育学的方式为教育者重新认识儿童、反省自身、理解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从现象学教育学的理论出发,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我们必须要反思的。反思这一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儿童,即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儿童观。

1.现象学教育学下的儿童观:孩子们到底是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范梅南教授认为,“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他的这一儿童观,不同于西方历史上的原罪说和预成论,他更多的是用一种温情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生活的世界,他说:“今天的年轻一代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而支离破碎,意为不完整,不稳定。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思考一下,当今的孩子到底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心理学中将孩子生活的世界分为社会、家庭、学校、重要他人。首先,家庭结构变得更加不稳定,离婚已司空见惯;邻居们搬迁愈来愈频繁,且愈来愈缺乏邻里互帮的意识;学校少了人情味多了竞争性。同龄孩子搞起了对立的小帮派。其次,由于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视、报刊和其他的新闻媒介将性、暴力、毒品、犯罪、战争、全球危机和冲突等很轻易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也就是范梅南教授所指出的“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广告做驱动的文化”使孩子与成人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信仰、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条件、理想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变性、复杂性、多元性、支离破碎、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正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让今天的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一个偶然经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年轻一代通常必须期望早期压力和不成熟的期望做出回应,这种压力和期望来自与大人。”

2.现象学教育学下的教师角色:替代父母

与孩子密切相关的是父母和老师,重要他人。可是,在当今社会,许多儿童和青年在他们的生活中得到的来自父母的支持和影响很少。“有工作的父母大部分时间不在家;处在不同分离阶段或破裂的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或对孩子缺少关心的单亲家庭;家庭暴力和对小孩的忽略;贫困不堪的邻里环境;酗酒和吸毒,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校的许多孩子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有许多孩子在各种各样的现代家庭环境中长大,家庭氛围稳定,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常常围绕在他们身旁,与他们进行十分有意义的分享行为和交互作用。尽管如此,这些孩子同样也生活在一个对人类的生存能力和地球的生存发生危机感和绝望的时代。”这正是孩子们生活的现状,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尽管父母亲对孩子的幸福和成长仍然承担着主要的责任,但实际上父母对孩子影响甚微,特别是隔代教养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10 年对中小学生在学校时间的调查: 小学生在学校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间(6 小时以下)的比例达 51.2%,初中生在学校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间(8小时以下)的比例达 46.3%,高中生在学校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间(8 小时以下)的比例达 86.4%。 孩子们在校时间如此长,在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迅速,不稳定的社会,孩子们甚至面临着比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更大的压力和期望,他们必须主动认识到,他们必须对他们的生活作出积极的选择,更需要教师具有“替代父母关系”。

参考文献:

[1]刘 洁.“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7,(1).

[2]李树英.教育现象学:—门新型的教育学——访国际教育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范梅南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05,(3).

以上就是关于家庭教育学论文所有的范文参考,如果有什么需要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家庭教育学论文(精选15篇)

赞 (0)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