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例分析论文(精选十篇)

摘要:很多医生或者大学毕业的学生都在寻找关于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看完我精选的这十篇你就知道怎么写了,而且题目都非常新颖,大部分论文的字数在2000字-3000字,非常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

相关推荐: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一篇

题目:卵巢妊娠12例临床分析

【论文摘要】分析12例卵巢妊娠的临床特征,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卵巢妊娠的发生因素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特征为卵巢妊娠比输卵管妊娠更易出现腹痛、肛门坠胀、妊娠部位破裂、失血性休克等症状,无明显停经史。结论卵巢妊娠的病因可能与盆腔炎、宫内置节育器有关,术前误诊率高,治疗以手术为主。

卵巢妊娠(ovarianpregnancy,oP)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形式,自然受孕后的发生率约为1∶7000~1∶40000),占异位妊娠的0.5%~3.0%,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因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特征,术前很难确诊,早期易发生破裂大出血,难以诊断,故应引起关注。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卵巢妊娠12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年龄和生育史12例患者年龄为21~40岁,平均28.6岁。未产妇3例,经产妇9例,产次为1~5次,口服避孕药2例,工具避孕1例,采用宫内避孕环者9例,放置时间为1~11年,类型不详。有输卵管妊娠病史者1例,剖宫产史者2例,人工流产史者8例。

1.2临床表现12例均有腹痛史,有停经史者8例,停经天数33~35d,阴道出血5例,晕厥伴休克4例,盆内触及包块6例。

1.3辅助检查10例测定血β-HCG48.9~1280.4IU/L,6例测定尿HCG均为阳性。10例后穹隆穿刺阳性,6例B超检查均提示附件区囊性包块或囊实混合包块。

1.4手术及病理情况12例全部行剖腹探查术。患侧卵巢均可找到破裂口,破口直径0.8~2cm,在破口处或血块中有6例可找到绒毛,其余6例未找到明显的绒毛,但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卵巢妊娠。患侧及对侧输卵管均正常,并发现患侧的卵巢经子宫卵巢韧带与子宫相通。12例均行卵巢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卵巢妊娠。2讨论

2.1诊断卵巢妊娠这一概念由Muurice在1682年提出,并于1878年由Spiegelberg提出了诊断标准并使用至今。内容包括:①患侧输卵管完整并与卵巢分开;②胚囊位于卵巢组织内;③卵巢与胚囊以子宫卵巢韧带与子宫相连;④胚囊壁为卵巢组织。在有第①、②项的基础上,加上第③项或(和)第④项即可确定为卵巢妊娠。本组所有患者均符合此诊断标准。由于卵巢妊娠部位出血较早,容易误诊,一些患者往往无明显停经史,即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不易与黄体破裂相区别,有时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卵巢肿瘤等。本组有33%的患者无停经史,仅5例患者出现阴道流血,1例患者术前诊断为卵巢肿瘤。B超检查可发现附件包块及腹腔游离液体征象,不易与输卵管妊娠区别。由于卵巢妊娠的症状和体征与输卵管妊娠相似,故术前鉴别诊断较困难。本组12例卵巢妊娠患者中,术前均诊断为“异位妊娠”,缺乏准确定位。根据胡丽娜等人的研究,卵巢妊娠比输卵管妊娠更易出现腹痛、肛门坠胀、妊娠部位破裂、失血性休克等症状,而有停经史、阴道流血症状的比例较低。由于卵巢妊娠更易出现腹痛症状,且大部分患者因腹痛就诊,所以对无确切停经史,无阴道流血但有下腹疼痛或休克症状者,结合β-HCG阳性,应高度怀疑卵巢妊娠。

2.2病因学研究OP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然而不少学者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宫内节育器(IUD)的广泛使用,IUD的存在可产生炎性细胞浸润,其分解产物既可影响宫内环境,也可影响输卵管功能,但不影响卵巢。同时,IUD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造成输卵管逆蠕动,使受精卵逆行种植于卵巢内。研究发现IUD可有效阻止99.5%的宫内妊娠和95%的输卵管妊娠,但无法阻止卵巢妊娠。本组资料显示77%患者使用IUD,IUD与卵巢妊娠有一定的相关性;②盆腔炎(PID):PID可使输卵管逆蠕动减少,卵巢白膜继发性增厚,阻止卵泡裂开而导致卵泡内受孕;③辅助生殖技术(IVF)的应用:近年来IVF的广泛开展,易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异位妊娠的发生率虽为0.08%,但IVF后发生率升为5%,其中约6%为原发性卵巢妊娠。然而由于IVF和ET后通常有严密的随访,故OP常在未破裂前得到早期诊断。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二篇

题目:424例急诊死亡病例临床分析

各种急危重症处理和抢救均以降低死亡率为目标,急诊医疗水平的高低亦与病死率有关[1]。因此,研究急诊死亡病例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可给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对本院急诊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计424例急诊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死亡病例选自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急诊科424例急诊抢救记录和死亡门诊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24例死亡病例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季节构成和死因构成进行总结分析。

2 结 果

2.1 急诊死亡病例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424例死亡病例中,男286例(67.45%),女138例(32.55%),男女性别比为2.07∶1,年龄33 d~99岁,平均(57.48±21.62)岁。年龄分布情况及各年龄组男女比例见表1。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

表1 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统计

2.2 急诊死亡病例季节分布情况

死亡病例高发于冬季(125例,29.48%),其次为秋季(114例 ,26.89%)、夏季(94例,22.17%)、春季(91例,21.46%)。具体月份分布为:1月47例(11.08%),2月45例(10.61%),3月20例(4.72%),4月34例(8.02%),5月37例(8.73%),6月31例(7.31%),7月34例(8.02%),8月29例(6.84%),9月36例(8.49%),10月38例(8.96%),11月40例(9.43%)12月33例(7.78%)。

2.3 急诊死亡病例死因及性别分布情况

所有病例中死因排列顺序前3位依次是猝死、各种创伤、心血管疾病,且连续5年的死因顺位基本一致。见表2。

3 讨 论

3.1 死亡年龄和性别特点

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增快和人群老龄社会化趋势,提示老年性疾病的研究应予重视。本组资料亦显示,死亡的患者涵盖各年龄层,以老年人为主。主要死亡群体在60~90岁的范围内。60岁以上的死亡病例占了死亡总数的54.72%,以60~79岁死亡率最高(42.67%),这种高死亡率,可能与人类寿命延长有关。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2]。本组资料显示,男性急诊死亡人数约是女性2.07倍,年龄<80岁中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年龄≥80岁后男女死亡率无明显差异,这与男性社会交往多、生活压力大、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以及缺乏对自身健康状况重视等因素有关。因此,应重视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自身健康安全的警惕性。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

表2 死因及性别分布[n(%)]

3.2 死亡季节特点

本组资料显示,冬季死亡率最高。扬州市地处于江苏省中部,东临黄海,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显著,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冬季较长,最冷月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8℃,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的年份平均2年一遇,冬夏冷热悬殊较大。本组资料显示冬季死亡例数排首位,尤其集中在1~2月份,恰恰是本地区最冷月份,秋季也是春去寒来温差转变最大的季节。本市夏季6~7月份是“梅雨季节”,具有多雨的特点,交通事故多,车祸死亡多发。春季死亡人数居末位,可能与严寒已过,而气温相对平稳,舒适度较高有关。因此,卫生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强在高死亡率季节急救知识的宣教,医院在高死亡率季节应提前加强对急诊抢救力量的调配,达到人力物力分配使用最优化,最大效率地发挥急救资源的作用,做到“有备而战”。

3.3 死因特点

对本组资料死因顺位的分析发现,猝死、交通伤、心血管疾病是该地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其中猝死239例(56.37%),位居首位。与许冬秀等[3]报道猝死是第1位的死亡原因一致。国外文献分析心源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的80%,全世界院外心脏性猝死的生存率平均为6%或以下[4],国内张玉梅等[5]分析显示猝死的原因最常见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本组资料亦显示心源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的61%。猝死尤其是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高,提示强化院前猝死抢救的综合措施为当务之急。首先争取对猝死病人的黄金5 min,进一步提高急救医师的抢救水平,完善相关急救设备;其次是提高急救电话120的知晓率和公众急救意识,加强对全体国民宣传教育和普及全民徒手心肺复苏技术等一般性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为争取急诊专业人员进一步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再次是加强区域性的急救网络,缩短急救半径,建立快速转运和救治绿色通道,提高急诊反应能力。另外,本组资料显示有28例患者在医院内CT室、电梯、走道等地方发生呼吸心搏骤停,提示急诊及相关部门应重视急诊检查程序的进一步简化,“急救绿色通道”的通畅,以及在CT室等相关部门增设抢救设备等,院内猝死的发生应得到更多重视与关注[6]。

目前,由于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迅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使得创伤尤其是交通伤成为危害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本组资料显示,各种创伤合计64例(15.09%),占总死因顺位的第2位。其中交通伤43例,占各种创伤的67.19%。可见道路交通事故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临床救治的重点[7]。首先,我国市政建设规划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医学界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医学界除抢救交通事故所致伤员外,还对机动车驾驶员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行人和骑自行车人的心理状态等进行研究,以制定出有效措施,尽可能减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次,提高120急救人员的抢救水平和出车速度以及现场目击者的急救意识也是抢救交通伤患者的关键[8]。另外,努力提高严重创伤的现场救治能力,要紧密第1现场(事发现场)和第2现场(急诊科)的联系,加快和提高创伤生命支持治疗。同时,由于严重创伤的危害性,要求在急诊抢救室必须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以便开展各种创伤手术,以提高严重创伤救治的成功率,这也是现代急诊科发展的必然趋势[9]。

本组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占急诊死亡第3位。国外医学研究也已经提示,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逐年上升,提示要重视和积极防范易猝死的心血管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卫生宣教和防治,加快医院急诊科合理建设,提高急诊综合救治水平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宋祖军,马俊清,路 伟,等.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12):1297.

[2] 王兆霞.急诊抢救室实行无陪化管理后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5):61.

[3] 许冬秀,许晓伟,纪翠玲,等.心力衰竭患者133例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0):875.

[4] Ludka O,Konecny T,Somers V.Sleep apnea,cardiac arrhythmias,and sudden death[J].Tex Heart Inst J,2011,38(4):340.

[5] 张玉梅,刘桂花,郑亚安.急诊猝死患者尸检的特点及诊断对比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2):185.

[6] Tibballs J,Kinney S.Reduction of hospital mortality and of preventable cardiac arrest and death on introduction of a pediatric medical emergency team[J].Pediatr Crit Care Med,2009,10(3):306.

[7] 张 东,张 勇,王小刚.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552例救治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4):96.

[8] 张国玉,王林升,曹长兰.急诊死亡648例死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8):135.

[9] 王佩燕.设立创伤急诊势在必行[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2):125.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三篇

题目:组织胚胎学教学中临床病例的有效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临床病例运用价值。方法:将2020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4人和39人,采用理论授课的方式为对照组进行教学,而观察组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引入临床病例的教学方式。将两组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比较,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以及分析教学反馈。结果:观察组的成绩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在教学反馈的每个方面都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合理引入临床病例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引起医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视,还能大大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该教学方法值得在其他基础医学课程中推广。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Q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4–01

组织学胚胎学是一门拥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是西医学体系最基础的课程,在掌握医学的基础知识架构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理解更高阶的学科。而学习此门课程的难点便是,组织胚胎学的知识点繁多、不易理解、抽象,容易将各个知识点相混淆,病情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将显微镜下的结构与二维结构联系起来[1]。传统教学模式单一、被动且与临床脱节,抽象名词多,掌握难度大,使学生无法产生兴趣。本研究以临床医学系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理论授课+引入临床病例法为授课方式,探索该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教学方式不同,将我院2020级临床本科专业同学随机分为2组, A班设为观察组(共39人)。B班设为对照组(共34人)。

1.2方法

對照组进行常规授课的方式。观察组进行常规授课的方式增加临床病例教学的方法,如下:(1)设计病例,编写教案。 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对相关病例进行收集、整理、选择典型病理,制PPT课件。(2)明确教学目标,传输PPT教学课件。为了便于预习,提前将课堂的教学目标和课堂要求以PPT课件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可提前查找资料,比如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工具提前预习。(3)分组学习,小组讨论。课堂上组成学习小组,组织讨论,结合病例分析问题,老师从中点拨重点及难点,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4)成功汇总,分析原因:老师要对所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进行点评,对答案进行评阅,总结不足,表扬正确学术观点,引导错误的学生并给予鼓励和肯定,最后整理各组的答案,进行系统的解读与解答。

1.3评价方法

第一学年课程结束后,同时进行理论和实验考试。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理论与实验室成绩。考试结束后使用微信小程序请2组学生进行无记名填写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及教学反馈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填写完成率100%,收回率100%。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 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x±s”表示,用 t 检验,当 P<0.05 说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1 2组学生理论及实验技能成绩比较,见表1。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2组学生教学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见表2。

2.3 2组学生对教学的反馈结果,见表3

3、讨论

从最终问卷调查、考试结果来看,学生更加喜欢增加病例的方式进行教学,且课后的正反馈及能力扩展方面也大大高于对照组。提示通过引入临床病例把基础与临床课程结合的教学方法还是具有相当的优势性。

通过问题结合病历资料提前发放,养成课前查阅文献资料预习的好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归还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课堂上分组讨论,学术思想的相互“碰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寻根溯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点[2]。初步培养临床思维,提高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2]

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医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医学教育的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主动创新,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3],应该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利用现代的科技技术,将课堂知识更加立体、丰富的展现在课堂上,同时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4]。临床病例引入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临床思维,在一定程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高校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土旭,土碉,丁篙,等.基丁微信公众甲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中医《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医药甲生,2019,35(20):3242- 3243.

[2]潘春玲,方晓燕,黎飚等.基于团队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为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8,40(02):203-204

[3] 商庆龙,李勇,嵩钰佳,等 . 医学创新教育的现状与机遇 [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5):337-340.

[4] 张慧群,吴他凡,郑国权,等 . “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J].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6(1): 59-61.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四篇

题目:1例桥本脑病临床病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桥本脑病(Hashimotosencephalopathy,HE)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临床诊断的1例桥本脑病患者进行病例分析。结果该患者以头晕、头痛、意识不清,伴癫痫样发作起病,后期主要以精神症状为主,甲状腺抗体异常,脑电图示中度异常脑电图。左侧顶、枕及后颞区可见少量散在性中波幅的负相尖波。头颅MR示左侧额叶,颞叶及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脑膜广泛异常强化并局限增厚,不排除边缘性脑炎。予抗感染、抗癫痫、激素冲击、营养支持等相关对症支持治疗,明显好转出院。结论桥本脑病临床特征可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卒中样发作、癫痫发作、肌阵挛,可以伴有或不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过氧化物酶抗体滴度增高有助于诊断。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给予激素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桥本氏脑病;诊断;鉴别诊断;影像;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桥本脑病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的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甲状腺抗体滴度增高为特征,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它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但绝大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反应良好。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使临床容易误诊。本文将1例H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报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1.病例资料

患者女,63岁。因“头晕、头痛7天,加重伴意识不清5天”入院。患者7天前(2020-9-28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头痛,伴胸闷,无发热,予当地诊所就诊(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9-29日23时左右出现头晕、头痛加重,9-30日凌晨3-4时突然出现意识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遂至当地医院就诊,头颅CT提示:左颞叶脑梗塞;左额叶、右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及放射冠腔隙性脑梗塞。10-01日13左右在鼻饲时出现呕吐,呕吐物为黄色胃内容物,予急查头颅CT未见出血或脑疝,予护胃、止呕等对症处理,当日21:20开始出现抽搐,共4次,呈眼球上翻,四肢呈屈曲收缩,抽搐持续时间30s-2分钟,并伴有呕吐非咖啡样胃内容物多次。10-03晚上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体温38.5℃,予肌注退热针降温后体温37.2℃,住院时予波立维抗板、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降糖等对症治疗后仍神志不清,症状未见改善,遂转来我院急诊就诊。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食纳睡眠差,大小便不能自理,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有“糖尿病”病史十余年。无吸烟、酗酒史。入院查体:T37.2°C,P111次/分,BP183/92mmHg,心率111bpm,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浅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圆等大,左侧瞳孔直径约3.5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直径约3mm。双侧额纹对称,双侧鼻唇沟对称疼痛刺激下左上肢肌力粗侧1级,左下肢、右侧肢体肌力2级,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侧巴氏征未引出。颈软,双侧克氏征、布氏征(-)。辅助检查:10-03当地医院头颅MR示未见新发脑梗死。入院诊断:主要诊断:1.发热、意识不清查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次诊断:1、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2、2型糖尿病。

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2020-10-04):测脑脊液压力、三大染色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10^6/L↑;脑脊液生化:ADA:3U/L↓、氯:118.4mmol/L↓,余未见异常。血常规:淋巴细胞百分比:11.30%↑、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00%↑、白细胞计数:10.31X10^9/L↑;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120mm/h↑;電解质:钾:3.12mmol/L↓、氯:95.3mmol/L↓、镁:0.4mmol/L↓。超敏C反应蛋白:151.16mg/l↑,肝肾功能、补体c3c4未见异常。10-06日:FT4:19.82pmol/L↑、TSH3:0.25mIU/L↓;ANTI_TG:0IU/mL;ANTI_TPO:0.2IU/mL。肿瘤四项、结核杆菌抗体测定、病毒全套未见明显异常。

10-07头颅MR+MRA示:左侧额叶,颞叶及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脑膜广泛异常强化并局限增厚,不排除边缘性脑炎。10-7日24小时脑电图结果示:中度异常脑电图。左侧顶、枕及后颞区可见少量散在性中波幅的负相尖波。10-9日脑脊液检查:测脑脊液压力、三大染色、脑脊液培养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14*10^6/L↑;脑脊液生化:ADA:2U/L↓,余未见异常。甲状腺功能测定(10-12):甲状腺球蛋白抗体:92.66IU/mL↑;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63.73IU/mL↑。10-12脑脊液外送自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回报示:阴性。10-13甲状腺彩超:甲状腺探查:右叶中部见一个极低回声结节。肝胆脾胰、双肾、膀胱、子宫附件彩超未见明显异常。10-16日甲状腺穿刺检查:镜下见少量良性滤泡上皮细胞,未见异型细胞。10-19日FT4:12.56↑nmol/l、TSH3:0.19mIU/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44.54IU/mL↑;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34.56IU/mL↑。

诊治经过:入院后结合病情考虑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病毒性脑炎、自身免疫性脑炎可能性大,予抗感染、抗病毒、抗癫痫、改善循环、保护神经等对症处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仍神志模糊,自言自语,不能对答,粗测四肢肌力3-4级,四肢肌张力增高,遂于10月9日予“甲强龙1gqd”+“人免疫球蛋白20gqd”冲击治疗5天,患者症状出现“戏剧性”好转,10-13日激素剂量减半,停用丙球,激素逐渐减量(醋酸泼尼松片每5天减2片(10mg)。10-19日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神志清,对答切题,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未引出。颈软,双侧克氏征、布氏征(-),予办理带药出院。出院1周后随访:患者无特殊不适,一般情况可。复查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滴度明显降低。

2.讨论

桥本脑病(HE)又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的激素反应性脑病,目前来说是一种少见病,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多表现为认知功能损伤,精神异常,昏迷,癫痫,肌痉挛等症状,同时对激素治疗有效。HE通常伴有甲状腺抗体(TPO-Ab和TG-Ab)滴度的升高,病程呈复发-缓解交替或缓慢进展性发展。HE患病率为2.1/10万,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多发于女性[1],患病率女性和男性比例为4:1[2]目前来说尚无规范成熟的诊疗指南。国内一些学者,Zhu等[3]研究表示,皮层及皮层下的异常信号在接受激素冲击治疗后,部分患者异常信号缩小或消失是桥本脑病的一特点[4]。目前学者认为甲状腺抗体TPO-Ab和TG-Ab是HE自身免疫过程中的一种附带现象,特别是TPO-Ab滴度常升高,但与HE发生并不是绝对相关。脑电图往往呈弥漫性慢波,癫痫样异常改变,多见θ、σ波或三相波,对HE的诊断特异性并不高。

国内学者何霞等[7]研究提出HE的诊断标准,临床医生可作参考:(1)具备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标准,特别是TPO-Ab和TG-Ab滴度的异常升高。(2)具备自身免疫性脑病的表现,可存在以下临床表现之一:①以脑卒中为特征的脉管炎型:常表现为头痛,出现类卒中发作症状,偏瘫、失语、共济失调,以及肌阵挛、癫痫、意识障碍等。②以痴呆、精神症状为主的弥漫进展型,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精神症状,排除了脑血管疾病、重症感染、各种疾病的危象及并发症等致脑部症状的疾病。③头颅MRI正常或MRI解释不了的异常。④异常脑电图,中至重度弥漫性异常,如慢波增多,可出现周期性尖波、三相波等。⑤脑脊液蛋白和(或)寡克隆区带升高。⑥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HE的鉴别诊断:(1)甲状腺毒性脑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但一般没有TPO-Ab和TG-Ab阳性,而HE常有抗体几倍或几百倍升高。(2)病毒性脑炎:往往有前驱病毒感染史,脑脊液常有相关改变,脑膜刺激征多为阳性,且抗病毒治疗有效,而HE对激素治疗敏感,对抗病毒治疗却无效。(3)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头颅CT或MRI所见病灶范围符合血管分布區,而HE常见于青年患者,无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头颅CT或MRI所见病灶形状不规则,病灶范围不符合血管分布区。(4)自身免疫性脑炎:有脑炎的症状及体征,脑脊液相关抗体、基因阳性,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治疗及预后:免疫抑制剂对大多数HE有效,首选糖皮质激素,部分患者在激素治疗后可出现“戏剧性”好转(完全或近乎完全恢复)。急性或亚急期,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使用3~5d后可改用泼尼松口服,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减量维持,一般可维持6~12个月。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单药治疗反应不佳,或者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减少剂量、延长其作用时间时,可联合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磷酰胺以及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等。目前HE的二线方案包括输注丙种球蛋白和行血浆置换。同时,对于有甲腺功能减退者需行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有癫痫样发作的患者,需予抗癫痫治疗,伴有情绪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情绪调节药物。

综上所述,桥本脑病是一种临床少见病,临床上易误诊、漏诊,其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考虑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认知功能下降,类卒中发作,癫痫发作,精神症状,共济失调等。总的来说,临床上遇到快速进展性痴呆的患者、急性或亚急性新发癫痫和意识水平改变的儿童、成人患者均需怀疑桥本脑病可能。

参考文献:

[1]MarshallGA,DoyleJJ.Long-termtreatmentofhashimotosencephalopathy[J].JournalofNeuropsychiatryandClinicalNeurosciences,2006,18(1):14-20.

[2]WallJR,FlynnSD,NishiyamaRH,etal.Autoimmunethyroiddisease:immunological,pathological,andclinicalaspects[J].CriticalReviewsinClinicalLaboratorySciences,1988,26(1):43-95.

[3]ZhuY,YangH,XiaoF.Hashimoto’sencephalopathy:areportofthreecasesandrelevantliteraturereviews[J].IntJClinExpMed,2015,8(9):16817-16826.

[4]TardieuM,DeivaK.Rareinflammatorydiseasesofthewhitematterandmimicsofmultiplesclerosisandrelateddisorders[J].Neuropediatrics,2013,44(6):302-308.

[5]何霞,贾延,滕军放.以精神症状起病的桥本脑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3):6264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五篇

题目:临床病例分析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临床病例分析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替硝唑联合头孢呋辛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中药保留灌肠及腹部理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43%,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9.23%,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炎的临床治疗可以采取替硝唑、头孢呋辛、中药保留灌肠及腹部理疗联合治疗,其临床效果明显,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盆腔炎;治疗;效果

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腹胀痛、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甚至继发不孕症,由于本病初发时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导致病情加重,迁延不愈[1],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降低了生活质量,所以本次调查对盆腔炎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进行详细的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39例,对照组39例,研究组患者年龄26岁-48岁,平均年龄(37.1±2.3)岁,病程1年-6年,平均病程(3.5±0.6)年;对照组患者年龄23岁-46岁,平均年龄(34.5±3.2)岁,病程1年-2年,平均病程(1.5±0.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临床上通常以“三标准”原则进行诊断,即最低标准:存在宫颈举痛,附加压痛以及子宫压痛;特异性诊断标准:经腹腔镜检查后发现存在明显的炎症,经过阴道超声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后,发现存在输卵管积液,输卵管明显增粗,并存在输卵管卵巢肿块以及盆腔积液;经过对子宫内膜活检后发现存在子宫内膜炎[2]。附加标准:在阴道分泌物中发现较多数量的白细胞,在宫颈以及阴道发现脓性分泌物并出现发热情况;经过实验室检查后发下衣原体或宫颈淋病奈瑟菌阳性,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红细胞沉降率水平上升。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替硝唑联合头孢呋辛进行治疗方案,静脉滴注替硝唑(生产厂家: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117),滴注时间为60分钟,每天1次;静脉滴注头孢呋辛(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772)每天2次,3 d-5 d行妇科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妇科检查盆腔无压痛,改为头孢呋辛酯片及替硝唑片口服,疗程共14 d。研究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及腹部理疗联合治疗,输液三天后评估治疗效果,如果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盆腔无压痛,则停输液改为头孢呋辛酯片及替硝唑片口服,疗程共14 d,灌肠及理疗7 d-10 d为一疗程。如果3 d症状无明显改善,妇科检查盆腔仍有压痛,则改为头孢曲松钠联合替硝唑静滴,3 d后再次评估治疗效果,如果效果良好,则停输液改为口服治疗至疗程,如果患者拒绝灌肠以及盆腔理疗的患者,可用妇科千金胶囊(生产企业: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0024)口服疗程两周,如果伴有盆腔包块的,可加用桂枝茯苓胶囊口服2个月-3个月。

1.3 疗效判定 治愈:下腹胀痛、白带异常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过相关妇科检查后发现包块完全消失,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水平恢复正常;显效:下腹胀痛、白带异常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水平恢复正常,包块缩小7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水平明显改善,包块缩小3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输入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43%,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9.23%,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发病时给患者带来了不适感,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由于其发病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不能够及时发现和治疗,所以发现后采用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在本次治疗中采取的是取替硝唑、头孢呋辛、中药保留灌肠及腹部理疗联合治疗,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43%,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9.23%,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其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不适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替硝唑、头孢呋辛属于广谱抗菌素,能够有效治疗盆腔炎的厌氧菌感染症状,腹部理疗改善盆腔淤血情况,中药保留灌肠促进炎症吸收。

综上所述,盆腔炎的临床治疗可以采取替硝唑、头孢呋辛、中药保留灌肠及腹部理疗联合治疗,其临床效果明显,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1] 郭瑞莲. 62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6): 121.

[2] 谭佩惠. 124例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9): 161-162.

[3] 余霞, 谢小敏, 雷燕. 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急性盆腔炎性疾病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18):2852-2854.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六篇

题目:150例短暂意识丧失病例分析

摘要:探讨以短暂意识丧失(TLOC)患者急诊处置及1月内转归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21-1月至2021-12月以TLOC为主要表现的就诊病例。行急诊初步筛查后,住院病例46例,门诊病例104例,其中住院病例继续完善相关检查,积极治理原发病,及监测期间病情及出院后1月内再发意识丧失情况,门诊病例均以留观6小时后出观,期间均行动态血压及心率监测,并对1月内患者随访。结果:在46例住院患者患者中,非晕厥性TLOC 25例,死亡3例,1月再发症状2例。晕厥21例,死亡0例,1月内再发症状3例。104例非住院患者中非晕厥性TLOC 20例,1月内再发3例,晕厥84例,1月再发1例。结论:TLOC患者应尽可能明确发病原因,积极治理原发病,晕厥患者预后较好,可根据晕厥危险分层分类处理,低危患者可采取门诊随访就诊,高危患者应行住院治疗,持续心电监护,减少不良预后及死亡率。

关键词:短暂性意识丧失、晕厥、急诊处置、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5–01

短暂性意识丧失在急诊接诊患者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特点包括各种机制引起的,以自限性、短暂意识丧失为特征的所有临床病症,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晕厥[1]。因其发病率较高,涉及领域较广,病因复杂等特点,致其漏诊率较高,较难明确病因,近期预后不良。故本文对我院2021-1月至2021-12月以TLOC为主要表现急诊接诊病例进行分析,减少TLOC漏诊率,优化TLOC急诊处理流程,减少不必要住院,降低不良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对我院2021-1月至2021-12月以TLOC主要表现急诊就诊患者进行基本临床资料分析和回顾。年龄在16-82岁。发病时间在数秒钟到20分钟不等。排除明确诱发因素所致意识丧失,如药物、气体、食物中毒等,排除既往明确病因所致意识丧失。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入急诊留观室,进行心电监护,平卧位监测生命体征变化。(1)询问病史:对其本人及患者家属询问诱发因素、发作时间、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等。(2)体格检查:对所有入组病例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包括体表感觉、定位、动眼情况、指鼻试验、闭目难立征、肌力及肌张力等)、心血管系统(包括心音、心律、心瓣膜区杂音、腹部血管搏动情况)、呼吸系统检查(肺部听诊、胸廓形态、呼吸情况、鼻喉部情况)。(3)检验:完善急诊血常规、急诊生化(包括血脂、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白蛋白等监测)、肌钙蛋白I、心肌酶、D二聚体、凝血功能、血气分析。(4)影像学:以64排螺旋CT完善头部、胸部扫描,初步评估筛查TLOC病因,未明确病因患者后续再行头颅MRI进一步评估。(5)心电图:以12导心电图记录患者心电活动,高度怀疑心源性TLOC予以复查18导心电图,留观期间均行动态心电监护,记录动态网心电变化,后续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进一步评估。(6)超声:以多普勒超声评估患者心室、心房厚度,及运动情况,肺动脉压及射血分数,颈部血管及下肢血管斑块及狭窄情况迷。(7)脑电图:对考虑中枢性意识丧失发作患者行脑电图检查。

1.3分类处置:

经急诊留观及初步筛查后病情根据其病因及危险因素分类处置,其中住院病例46例,非住院病例104例。(1)住院病例:积极治理原发病,未明确病因患者进一步相关检查,如平板试验、冠状动脉造影、动态血压监测等相关检查,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对稳定及好转出院患者进一步1月内电话回访。(2)非住院病例:以急诊室动态心电监护6小时,病情平稳及好转后出观,急诊内科门诊随访,门诊完善头颅MRI、脑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一步明确病因,并行1月内电话回访。

2结果:

1.住院病例46例(30.7%)中:

(1)非晕厥性TLOC 18例(12.0%):具体病因为脑出血8例(5.3%),短暂性脑供血不足5例(3.3%),癫痫发作5例(3.3%),1月再发症状2例(1.3%),均为癫痫发作,死亡3例(2.0%))病因为脑出血。(2)晕厥性病例28例(18.7%):心源性晕厥16例(10.7%),因心脏瓣膜发作的晕厥5例(3.3%),心律失常致晕厥4例(2.7%),心肌梗塞致晕厥7例(4.7%),反射性晕厥10例(6.7%),直立性低血压2例(1.3%)。1月内再发症状3例(2.0%),均为心源性晕厥,死亡0例。

2.非住院病例104(69.3%)例:

(1)非晕厥性TLOC 20例(13.3%):癫痫12例(8.0%),心因性TLOC 5例(3.3%),短暂性脑供血不足3例(2.0%),1月内再发TLOC 3例(2.0%),均为癫痫病例,死亡0例。

(2)晕厥84例(56.0%):直立性低血压3例(2.0%),心源性晕厥10例(6.7%),神经反射性晕厥71例(47.4%),1月内再发晕厥1例(0.6%),为反射性晕厥。

3 讨论

TLOC发病率较高,美国犹他州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年因晕厥就诊的居民为9.5%。大多数患者可能未就诊,普通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2]。因此对急诊因TLOC就诊病例,应首要明确晕厥或者非晕厥性疾病,相关病史和辅助检查可以帮助判斷,如考虑晕厥性疾病,应行晕厥危险分层[3],对于高危患者可拟住院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在急诊监护后回家[4]。在本研究中,TLOC因其病因不同,预后及死亡率相差较大,急诊应尽可能明确意识丧失原因。

参考文献:

[1]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2),96-107.

[2]刘文玲,晕厥的危险分层-欧美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解读[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8,27(3),153-161.

[3]加拿大发布新晕厥危险评分[N],中国医学信息导报,2019,43(3).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七篇

题目:35例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例分析

睾丸肿瘤属于生殖系统肿瘤,仅占男性肿瘤的1.0%~1.5%,好发于15~34岁的年轻男性[1],因此睾丸肿瘤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因大多数睾丸肿瘤属于恶性,所以担心冰冻活检可能导致肿瘤播散[2],临床上对睾丸肿瘤一般采取根治性睾丸切除术(radical orchiectomy,RO),而保留睾丸手术(testis sparing surgery,TSS)较少开展。单侧睾丸切除后,患者的精子形成能力、内分泌功能和外观形象均会受损[2-4],并且随着近年来病理研究中睾丸良性肿瘤比例的增高,手术技术的改进,以及有关TSS能有效控制睾丸肿瘤并保留睾丸正常组织的报道研究[5-8],TSS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因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CUA)对TSS只是简单提及。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睾丸良性肿瘤患者行TSS的情况,探讨该术式的治疗效果、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7年5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35例手术的睾丸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手术方式的不同,将35例患者分为TSS组14例和RO组2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18.8(0.4~44.0)岁。35例患者中儿童(年龄<12岁)为10例(28.6%),其中TSS组为5例、RO组为5例;青少年(年龄12~18岁)为4例(11.4%),均为RO组;成人(年龄>18岁)为21例(60.0%),其中TSS组为9例、RO组为12例。病变均为单侧,其中左侧17例、右侧18例。35例患者中,32例以睾丸无痛肿块为主诉,3例因疼痛就诊。病程3天至10年,中位病程为4个月。肿瘤最大直径为0.4~8.0cm,中位大小为2.0cm。35例患者中24例有完整的阴囊超声检查结果,其中边界清楚16例、边界不清8例,未见明显血流18例、可见血流6例,低回声或回声不均22例、高回声1例和等回声1例。术前超声诊断考虑良性病变4例。35例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均未见异常,仅1例年龄5个月患儿的AFP轻微升高(27.09 ng/mL)。

1.2 方法

随访方式包括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建议所有患者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第3~4年每6个月复查1次,第5年开始每一年复查1次,随访截止日期为2017年10月。随访内容包括血清肿瘤标志物、阴囊超声、生育情况、性生活质量等,儿童随访另外包括全身状况、生长发育和近期体格检查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以中位数M表示,单因素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TSS组和RO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1.0(0.4~44.0)岁和19.5(1.0~41.0)岁,两组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平衡。TSS组和RO组患者的中位肿瘤大小分别为1.8(0.4~4.0)cm和2.7(1.0~8.0)cm,两组肿瘤大小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SS组和RO组的超声检查中的边界不清、低或不等回声和见血流信号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例患者的术式均经腹股沟切口,其中10例行术中冰冻快速病理检查,均与石蜡病理结果相符,10例患者中4例行TSS,6例行RO。手术时间为20~210 min,中位时间为70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10天,中位时间为4天。TSS组和RO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3.3±44.5)min和(78.3±47.3)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8±1.5)天和(4.3±2.1)天,两者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亦未行进一步手术或放化疗等处理。35例患者的石蜡病理结果为表皮囊肿18例、成熟型畸胎瘤10例、间质细胞瘤4例和腺瘤样瘤3例,病理类型分布见表1。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

表1 35例睾丸良性肿瘤患者的石蜡病理分布

2.2 随访结果

35例患者中,12例患者主动返院复查,其余患者均通过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7~160个月,中位时间为69个月。所有受访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或者残留睾丸萎缩等并发症,TSS和RO两组的成年患者性生活质量均未见异常。9例行TSS的成年患者术后自然生育比例为55.6%(5/9),高于14例行RO患者的28.6%(4/14),两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儿童患者的随访中,全身状况、生长发育和近期体格检查结果与同年龄段正常儿童间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由于担心肿瘤残留、精子抗原暴露等,以往对睾丸肿瘤并不区分良恶性,或考虑正常睾丸组织的残余比例,直接行RO。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9-10],综合医院开展TSS的比例(18.2%)较肿瘤专科医院(48.0%)低,本研究的35例睾丸良性肿瘤中14例(40.0%)行TSS,数据说明大多数泌尿外科医生对TSS仍然是持观望态度,TSS并未广泛开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5-10]验证和论述了TSS的安全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报道[11],睾丸肿瘤的整体治愈率为95%,即使已有转移也可达到80%治愈率。在睾丸肿瘤高治愈率的基础上,随着切除睾丸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影响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睾丸肿瘤治疗的过程中,需重新考虑保留睾丸正常组织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35例患者有将近一半(40.0%)是未成年人,且当中的大部分均未生育。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不少提供保存冷冻精子的服务机构,但考虑到该项服务目前未普遍开展,且长期保存冷冻精子的费用并不低廉,因此保存冷冻精子不能成为满意的选择。由此可见,TSS的热议是有其理论支撑和现实基础的。

研究报道,阴囊超声检查对睾丸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用于准确评价睾丸肿物的囊实性及其与睾丸的关系,也可以评估患侧睾丸正常组织的体积[12-14],从而决定是否行TSS。睾丸恶性肿瘤一般边缘不规则,呈低或混合性回声,其内往往有丰富的血流信号[12]。本研究对TSS组和RO组的睾丸恶性肿瘤的声像相似比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行术前阴囊超声检查的睾丸良性肿瘤患者中,超声诊断考虑良性病变4例,预测准确率仅为16.7%。分析原因可能为:1)目前对于睾丸肿瘤的超声诊断尚未规范化;2)本研究的阴囊超声报告来自多个不同的医院;3)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本研究中35例睾丸良性肿瘤的血清肿瘤标志物除1例婴儿的AFP轻微升高外,其余34例均显示正常。同时,睾丸肿瘤的大小也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本研究中TSS组睾丸肿瘤的中位大小为1.8(0.4~4.0)cm,RO组为2.7(1.0~8.0)cm,两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SS组的肿瘤最大直径小于RO组,一方面考虑可能与直径较大的良性肿瘤比例较低有关,另一方面考虑对较大的肿瘤手术时难以保留正常的睾丸组织有关。因此,术前通过联合阴囊超声检查和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可初步鉴别诊断出睾丸良性肿瘤,并可尝试行TSS。

本研究10例行术中冰冻快速病理检查患者,其中行TSS为4例、行RO为6例,均与术后石蜡病理结果相符,预测准确率为100%(10/10),与相关的报道结果一致[8]。随访截止日期,TSS组的成年患者术后自然生育比例为55.6%(5/9)高于RO组的28.6%(4/14),但因病例数较少,两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儿的随访结果与同年龄段正常儿童无显著性差异,也与相关的报道结果一致[15]。本研究所有的随访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或残留睾丸萎缩,性生活质量也未见异常。虽然本研究的病例数不多,但仍能大致得出TSS是安全的,手术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精子抗原暴露并未严重影响患者生育能力的结论。

35例患者中17例为2012年前病例、行TSS为6例(35.3%),18例为2012年后病例、行TSS为8例(44.4%)。由此可见,在睾丸良性肿瘤治疗的整体趋势中,TSS变得越来越普遍。

综上所述,睾丸良性肿瘤并不罕见,且大多数为年轻患者。TSS是可靠的,术前行阴囊超声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术中行冰冻快速病理检查可提高睾丸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对于睾丸肿瘤术前诊断考虑良性或性质不定的患者,应行术中冰冻快速病理检查,确定为良性行TSS,否则行RO。尽管相关研究尚不多,但建议并倡导使用TSS治疗睾丸良性肿瘤。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八篇

题目:1834例院前急救病例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调查我院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分析院前急救疾病分布特点,以提高我院院前急救水平。方法 对2020-2021年我院120指挥调度的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EXCEL软件系统对患者性别、年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进行统计,分析与院前急救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2020-2021年院前急救病例共1834例,2020 年784例,2021年1050例;男1056 例,女778例,男女之比为 1.36:1;其中 3- 18岁 80例,19-40岁467例,41-60 岁 550例,61-80岁512例,81-105岁225例;出诊高峰在7月、10-11月;18:00-24:00时间段出诊量最多;排在疾病谱前5位的是外伤、神经系统、中毒、消化系统、死亡。结论 加强急救人员外伤、中毒、神经系统疾病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合理安排急救力量和急救医疗资源配置;重视青壮年安全防范意识的普及教育,加强院前急救相关知识宣教普及,提高自救能力;同时促进中医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发展。

关键词:院前急救 病例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3–01

通过对我院2020年~2021年院前急救病例共18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所在城区院前急救的特点,以提高我院院前急救水平,为我市院前急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 2020年 1 月 1 日 0 时至 2021年 12 月 31 日 24 时呼叫“120”急救电话后由本院急诊科出诊的院前急救病例1834例。其中男:1056例(57.6%),女:778例(42.4%),男女之比为1.36:1,年龄 3~105岁,平均 53.3岁。

1.2 研究方法:通过120调度系统病例记录,对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家属代诉、辅助检查、体格检查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利用EXCEL系统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并进行疾病分类,分析院前急救疾病谱的情况和出诊量与月份、日间各时间段的相关性.以 24 h 单位制把 1 d 划为 4 个时间段,0~7时为凌晨时段,7~12 时为上午时段,12~18 时为下午时段,18~24 时为上夜时段。按疾病系统分为外伤、神经系统、中毒、消化系统、死亡、呼吸系统、意识障碍、心血管系统、不明原因发热、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其他等12类。

2结果

2.1 院前急救患者的年度分布:2020 年共出诊784例,占42.7%;2021年1050例,占57.3%;院前急救出诊呈逐年上升趋势。

2.2 院前急救病例月份分布情况(图1):2020年显示2月因新冠疫情影响出诊量最低,从4月开始出诊量逐渐增高,到9月出诊量达到全年最高峰,冬季高峰在11月。2021年基本每月出诊量比2020年同月分高,夏季高峰为7月、 秋季出现一个高峰为 10 月,出诊量为全年最高峰,冬季为11月、12月、1月。

2.3 院前急救病例每日时段分布情况:2020、2021年各时段出诊量分布一样,上午、下午、上夜出诊量逐渐增加,下夜最少。1834例出诊病例中上午时段为 430例,占23.4%;下午时段为485 例,占26.4%;上夜时段为568例,占31%,凌晨时段为351例,占19.1%。

2.4 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见图2):男1056 例,女778例,男女之比为 1.36:1。其中 3- 18岁 80例,19-40岁467例,41-60 岁 550例,61-80岁512例,81-105岁225例。

2.5 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分类(见表1)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表1 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分类

3讨论

从疾病谱排序来看,前5位是外伤、神经系统、中毒、消化系统、死亡,前3位与杨万广等[1]的报道稍有不同。排在本院院前急救疾病谱首位的是外伤,最多的是交通伤,在外伤中占比57.1%,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1]。电动车是现代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大部分人群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驾驶时使用手机、闯红灯、超速、不注意观察等,是造成交通伤的主要因素,以年龄在60岁以内的男性居多。而男性患者酒精中毒也明显多于女性,19-40岁年龄段最多,集中在上夜时段,这与男性性格、不良饮食嗜好有关。女性患者除外伤外,还易患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CO中毒,年龄在41-60岁年龄段多发,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由于生理、家庭、工作因素,更易患神经性疾病,而且女性安全意识也比男性较淡薄。摔伤多为80岁以上老年人(女性为主),由于行动不便,骨质疏松,移动时易摔伤骨折;老年人也是死亡人数较多的群体,66.3%为心源性死亡,由家人在家中发现,其次是在养老院,且死亡多发生在晚上,有时间分布的特点;有研究[2][3]称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好发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症,中医“子午流注”里说[4],寅时气血运行流经肺经,此时肺经气血最旺,人处于深度睡眠,一旦呼吸暂停很难再醒来。有时间季节分布的还有消化系统疾病,此疾病好发于夏天,男性多于女性,与梁鹤峰观点一致[5];男性年齡在61-80岁,女性年龄在41-60岁,可能原因是夏天天气炎热影响食欲、食物变质、老人肠胃功能差等;易秋兰[6]等人认为女性消化不良与生理状态、激素分泌有显著相关性。

通过以上分析,(1)应不断加强急救人员院前急救水平,提高多发伤、危重伤的救治能力,加强院内“绿色通道”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伤残率、死亡率。并且根据疾病发生的规律,制定标准化流程,在某些疾病多发时间、季节、人群对急救人员进行相应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储备足够的药物、急救仪器。

(2)提高安全意识和急救意识 必须加强人们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提高驾驶技能和自我防卫意识,遵守交通规则;改善交通道路,完善各种交通标示,及时清除道路上的安全隐患,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卫生部门、社区加强院前急救的相关知识宣传,广泛开展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大众急救知识普及[7],使人们能初步掌握简单的急救技能,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3)1834例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占 57.6%,所占比例大于女性,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8][9],在2011年就有文獻[10]分析原因可能是男性是生活、生产和交通事故等外因所致疾病的主要人群。说明如今男性仍然是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培训仍不能放松。同时,社会及家人加强对女性的关爱,特别是41-60岁年龄段的女性身体、心理健康,可能是此年龄段的女性由于生理、家庭、工作因素,面临的压力并不比男性小。

(4)随着社会老年化日益加重,老年人易患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且逐渐趋向年轻化,急救人员需掌握对此疾病的急救方案;子女要多关心老人,家里做好防滑,防跌倒措施,尤其在晚上要加强安全意识,多关注老人;养老院工作人员加强巡视,老人身体不适及时送医;社区也要加强关注独居老人的动态及身体健康问题。

(5)由于院前急救患者多为男性,而我院急救人员多为女性,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腰椎,以及患者的安全;需特别对男性酒精中毒狂躁不配合的患者注意防范,保护自身安全。自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以来,急救人员在院前急救中注意对发热、呼吸道疾病患者的诊断鉴别,做好流行病调查,同时做好自我防护。

总之,针对院前急救病种情况,加强急救人员外伤、中毒、神经系统疾病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危重伤、多发伤的现场处置能力,巩固包扎、固定、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技术,完善院前急救系统,规范出诊流程,根据急救情况合理安排急救力量和急救医疗资源配置[10];关注全民健康问题,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院前急救相关知识宣教普及,提高自救能力;急救人员出诊过程中注意自身安全;我院作为一家中医医院,在加强现代医学急救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技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优势,中医诊疗技术应用于急救历史悠久,不仅有可靠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同时有可靠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在急救中疗效突出,是提高院前急救效果的主要方法之一[11]。

参考文献:

[1]杨万广,李德剑,崔宗朝,徐欣,徐翔宇.郑州市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与院前创伤流行病学调查[J].河南医学研究,2020:1736-1739.

[2]黄海玲,李建民,赵亚宁.我国老年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23-125.

[3]隋东江,张伟,李伟生,王蓉美,王肇源.老年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7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7-78.

[4]何燕燕.穴位贴敷配合子午流注法用于肺癌咳嗽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光明中医,2017:1659-1661.

[5]梁鹤峰.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探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000(002):28-28.

[6]易秋兰,段建华,唐静玉.坤泰胶囊治疗中年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8:19-21.

[7]杨叶.823例创伤院前急救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62-63.

[8]黄树青,满达,巴特金,木其尔.呼和浩特市2016年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附28325例病例报告[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030(001):78-82.

[9]陈敏,王仕豪,方利,等.上海市奉贤区13233例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19,39(6):4.

[10]蒋文钧.中医院5828例院前急救病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18(5):3.

[11]王学智.探讨中医诊疗技术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8:82-84.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九篇

题目:基于病例分析的临床生化检验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自2013年起,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统一学制由5年调整为4年,授理学学位[1]。改革的目的是与国际医学检验接轨,更好更快地发展检验医学,适应临床的需要。但如何在学制压缩1年的情况下,改变过去5年制所形成的教学体系、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又能体现出检验专业实践性强的特色一直以来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为此,本课题组从第一届4年制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即2013级开始,就在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环节,开设了基于病例分析的综合实验,并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设计、实验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讨论等各个环节,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后,在后续的4年制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的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中继续加以推行并不断完善,现就课题组开展的基于病例分析的临床生化检验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情况介绍如下。

1 具体实施内容

1.1教学对象 桂林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4年制本科学生共计117名。

1.2学时安排 课堂汇报1.5学时,实验操作4.5学时,课后讨论2学时,共计8学时。

1.3实施方案

1.3.1前期工作 (1)从各级职称考试及临床工作中,挑选与临床生化检验密切相关且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60余例,组建了临床生化检验综合实验教学病例库,并计划根据实验教学需要,每年对该病例库进行定期更新和补充。(2)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8名,每组选定小组长1名,各组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及小组实验报告等工作。

1.3.2选取病例 在此次实验前3周,由实验带教老师及实验员共同从病例库中选取出如下1例有关肝胆方面疾病的病例:“女性患者,40岁,因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隐痛2周,皮肤黄染1周就诊。曾按上呼吸道感染和胃病治疗无好转。尿色较黄,无皮肤瘙痒,大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身体健康,病毒性肝炎病史不详。为明确诊断,患者应进行哪些生化检查?”。由于确诊某种疾病所需的检测项目众多,加之实验室条件限制,这些实验不能一一完成[2]。因此,在经过讨论后,选择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汁酸、尿素氮、肌酐这7个有代表性并能有助于初步明确疾病诊断的实验由学生亲自完成,制订出本次实验操作的指导方案并完成了预实验。同时,为了进一步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在原有病例的基础上,特意增设了一些干扰项,增加难度,需要同学们字斟句酌、仔细分析并排除干扰,从而确定正确的实验方向和思路,完成实验设计。

1.3.3课前准备 (1)实验上课前2周,带教老师将准备好的病例下发给各小组,由组长分配任务,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利用大概1周左右的时间,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明确该病例可能的临床诊断及应进行哪些实验检查后,完成本组的实验设计,并准备1个3~5 min的PPT用于课堂汇报。同时在实验前2~3 d将本组的实验设计及汇报PPT交给实验带教老师,由老师对实验设计及PPT进行审阅评分。(2)各小组在完成实验设计后,提前2~3 d向实验室实验员提交本组实验设计中所需检测项目清单及器材和试剂的申请,在实验员根据之前制订的实验操作指导方案进行审批后,各小组在实验员的指导下,完成相关实验物品的准备。

1.3.4课堂汇报 实验课上,由各小组推选1名组员上台就本组的实验设计进行PPT汇报,其他组的同学可对其实验设计进行提问及质疑,提问过程中,本组其他组员可对其他组的提问进行补充回答,带教老师对小组汇报进行现场点评并评分。

1.3.5实验操作 汇报结束后,开始实验,带教老师进行随堂指导,各组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次实验7个项目的检测,要求每个检测项目各测定2次取均值。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结合所做的实验结果,对所给的病案进一步讨论,共同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措施,共同分析和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同时对所给病案给出最后的诊断结论[3]。在完成带教老师下发的5个课后思考题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本组实验报告。

1.3.6成绩评定 各小组综合实验成绩由小组实验设计评分、现场汇报评分、小组实验报告评分3个部分组成,分别占总分30%、40%、30%。同时,小组综合实验成绩直接计入到各组员个人期末总评成绩,占个人期末总评成绩5%。

2 基于病例分析的实验教学改革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较

传统的实验教学,实验所需器材、试剂及标本均由实验员在实验前准备齐全,学生只是在带教老师随堂讲解后,按照操作步骤完成即可。这种“填鸭式”教学往往导致部分同学存在课前不预习、课堂上按部就班做实验、课后实验报告草草应付了事,缺乏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等一系列问题。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老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影响了实验的教学效果。而且传统的实验教学和临床实践存在很大的差距,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临床的需求[4]。而通过对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同学在此次综合实验各个环节的评分、各小组提交的实验设计及现场PPT汇报、各小组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小组都能通过组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按照要求认真完成实验设计,汇报时准备充分、条理清晰,实验操作熟练,实验报告书写规范,并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后得出正确结论,说明基于病例分析的临床生化检验综合实验,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更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和训练学生以病例为诊断中心的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从2013级同学们课后的反馈意见来看,这种有别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能让同学们都能参与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验设计能力、查询文献资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对课程学习的自信心也明显增强,使他们“做有所思”“学有所获”。因此,该班级在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在病例分析方面的题型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基于病例分析的综合实验改革,对老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带教老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实验教学准备。以往的传统实验教学,带教老师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按部就班准备课件,然后让实验员按照要求准备相应器材及试剂、标本,一般提前1周左右即可,同时,每次实验只需批改一次实验报告。但基于病例分析的综合实验,收集到合适的临床病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带教老师往往需要提前3周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实验前准备,选取典型病例并查询相关资料制订出适合病例的实验指导方案并完成。同时,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还需要在小组实验设计、现场汇报、小组实验报告3个环节均进行评分,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也从侧面反映了老师对教学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其次,老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角色由过去的主导变为引导,引导学生如何根据病例去查找文献完成实验设计并顺利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而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意见和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解答,这对带教老师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挑战,因此,这也督促我们的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不断地去学习和充实自己,扩充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更有利于促进老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3 实验改革存在的一些不足及思考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变,关键在于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虽然这种基于病例分析的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传统实验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要扩大推广范围,部分带教老师还是有一定的思想包袱,还需要时间去转变观念;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则有赖于新的学习观念的形成。虽然,在此次实验教学改革中,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验的各个环节中并有出色的表现,但仍有少部分同学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小组中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另有个别小组长因性格原因,沟通协调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导致小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表现欠佳,部分同学认为把小组综合实验成绩直接纳入组员个人期末总评成绩有失公平。因此,课题组在总结2013级实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在2014级的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中推行这种基于病例分析的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并将次数增加到了2次,同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在授课计划确定后,召集实验带教老师多次开会,一方面让老师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备课;另外一方面,积极思考对策改进不足,比如进一步细化分组,明确组员职责,并根据各个实验环节的具体情况制订更为细致公平的评分细则,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碰撞,进一步加强了带教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联系,让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为融洽,学习氛围更浓厚。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整个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5]。应该突破传统实验教学单纯讲授为主的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6],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给学生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同时,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特点,积极开展基于病例分析的综合实验教学,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作为教学的重点。对于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有积极作用的教学方法,都值得大家去探索和尝试。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十篇

题目:496例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某地区2015年至2019年涉及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女性稍高于男性;临床表现以胃肠损害为主;给予停药或相应处理后,绝大多数患者能得到好转或痊愈。结论 对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表分析可初步为评价其安全性提供参考,临床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时应遵照说明书要求,尽可能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6-084-01

银杏达莫注射液为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银杏叶提取物和双嘧达莫,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血栓栓塞性疾病。但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该品种不良反应临床报道也屡见不鲜[1]。原因可能是该制剂中有效成分银杏总黄酮在提取过程中可能会混入色素、萜类、鞣质、淀粉或植物蛋白等,这些物质可能会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而刺激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2]。另外,联合用药过程中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尤其是中药和化学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3]。本研究拟对某地区近年来出现的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探讨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以某地区2015年至2019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496例银杏达莫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报告表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溶媒,ADR发生时间,ADR类型及转归,严重ADR损害情形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男性199例,女性297例,男女比例1: 1.49;以小于1岁为婴儿期0例;1至4岁为幼儿期2例,占0.40%;5至14岁为少儿期2例,占0.40%;15至44岁为青壮年期59例,占11.90%;45至64岁为中年期206例,41.53%;65岁及其以上为老年期205例,占41.33%;不详22例,占4.44%。

统计显示,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涉及用药溶媒情况为葡萄糖注射液246例,占49.60%;氯化钠注射液245例,占49.4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例,占1.01%。ADR发生时间最短的在用药后2分钟,最长的在用药后8天。严重ADR报告40例,占8.06% ;一般ADR报告456例,占91.94 %;新的、严重的ADR报告24例,占4.84%;新的一般的ADR报告117例,占23.59%,累及系统包括胃肠、皮肤、呼吸、心血管、神经等,其中以胃肠损害为主。给予患者停药或相应处理后好转295例,占59.48 % ;痊愈为199例,占40.12% ;不详1例,占0.20%;未好转1例,占0.20%。

3 讨论和分析

ADR病例中,女性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有明显的生理周期有一定的关联性如药物的吸收及代谢均会受到女性月经期的影响,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4]。年龄分布统计发现,各种年龄段都存在一定量的不良反应病例,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的为97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这可能与该品种的适应证有关,其使用人群主要是中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下降,相对容易发生不良反应。通过对静脉滴注过程中选择的稀释溶媒进行分析发现部分患者使用的溶媒超出说明书的规定,有可能会增加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通过对报告类型进行统计发现,新的和严重的ADR报告数量占比达31.65%;99.60%患者停药或相应处理后好转或痊愈,提示绝大多数ADR患者损伤表现在经过一定的干预后是可以防治的。

4.意见与建议

用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注意该制剂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同用时,易引起出血倾向;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配制要求用药,不得超剂量、高浓度、过快滴注或长期连续用药[5],老年人应按年龄或体质情况酌情减量;因制剂成分复杂,因此应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输注本品前后,用适量稀释液对输液管道进行冲洗,避免两种药物在管道内混合,引起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此外,生产企业应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上解决该制剂的安全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虹霞,徐美玲,马开兰, 等.727例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7,28(14):1931-1933. DOI:10.6039/j.issn.1001-0408.2017.14.16.

[2]周子曄,王陈翔,周小微.13例银杏达莫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09,21(2):143-145. DOI:10.3969/j.issn.1006-3765.2009.02.074.

[3]赵春坦.银杏达莫注射液16例不良反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2):225-225.

[4]雷招宝.药物不良反应中的性别差异[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2(3):177-179. DOI:10.3760/j.issn.1008-5734.2000.03.014.

[5]潘丹,李立,卢丹丹,等.银杏达莫注射液的药学监护[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4):27-30.

相关推荐:

本站论文范文来源网络,若内容不实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原文链接: » 临床病例分析论文(精选十篇)

赞 (1)

论文发表文章评论 0